2005 年 4 月 21 日,我註冊了 ckxpress.com 並架起個人網站,至今 20 年,累計發表文章 1250 篇、共 118 萬字。雖然域名還有七年才到期,我剛才還是多付了三年註冊費,再持有 ckxpress.com 10 年;要不是 ICANN 設了上限,說不定我會再註冊 100 年。
如果我是個應徵 blogger 的求職者,履歷大概長這樣:
Curriculum Vitae - chungkin Express
Blogspot: 2003 - 2005
ckxpress.com on WordPress: 2005 - present
Medium: 2014 - 2020
Matters: 2019 - present
Substack: 2020 - present
Paragraph: 2024 - present
假如你就是那位僱主,大概嫌我經常換工作,看一眼就扔掉履歷?且慢,請聽這位求職者解釋。
2003 年 10 月,我開始為《信報》的〈傳訊專頁〉供稿,專欄名老土得我不想承認,叫〈香港製造〉。當時,Mark Zuckerberg 還在哈佛念書,社交網絡還沒出現,但以 UGC,即 user generated content 為核心的 web 2.0 已經悄悄展開,1999 年創立的 Blogspot(即 Blogger)幾年來聚集了一班喜歡在網上寫作的用戶後,Google 出手收購,也在同一年,我申請了 ckxpress.blogger.com,為部落格 chungkin Express 揭開序幕,每週轉貼專欄文章。考慮這一小段歷史,甚至加上大學時期寄存於 Computer Science Dept 的個人網站 cse.cuhk.edu.hk/~ckko,我的部落格之旅遠遠不只 20 年。
同樣在 2003 年,另一邊廂,WordPress 也剛成立,加入插件及主題功能後,逐漸流行起來,一向主張自架網站、自持域名的我,在 2005 年以 WordPress 架起 ckxpress.com。雖然至今 WordPress 生命力仍然旺盛,持續更新和改進,但畢竟是廿多年前的產物,使用門檻較高,無論是底層的 PHP 語言,還是產品的基本假設都已經過時,但相對而言依然是最自由、最具擴展性的內容管理系統,也因此我一直沿用至今,並將保持關注其發展,尤其是 web3 方面。
2003 年打後的 10 年,是互聯網在 1999 年科網股爆破、創業者低頭建設幾年沉澱後帶來的黃金時期,web 2.0 帶來大量創新,UGC 和社交網絡成為主流,但還未演變成寡頭壟斷的局面,讀者用 RSS 就能收到 ckxpress.com 的新文章(更多時候是碎碎念),其次在 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媒體也能讀到及留言,個人園地、交誼大廳兩者平衡互補。2013 年,Google 關閉 Google Reader,一手埋葬開放生態,是互聯網逐漸變成封閉花園的分水嶺。
2014 年,社交媒體的演算法與封閉帶來的問題越趨嚴重,我開始關注寫作平台,並進駐 2012 年成立的 Medium,除了在個人網站刊載專欄文章,也逐漸同步發表到 Medium。
Medium 的創辦人 Ev Williams,正是當年 Blogspot 的創辦人之一,賺錢退出後又再成立寫作平台,是個看不過眼網上內容質素每況愈下的有心人,想盡辦法維持 Medium 文章的品質,傳統地以人手策展,取消曾經使用的廣告模式,2017 年起引入付費牆及會員制。我打從一開始沒有任何福利時就付費成為會員,也在其 partnership program 剛開始就加入成為合作作者,「高峰」時月入 1000 港元,但由於我向來不願把文章置於付費牆後,只維持了一段短時間就不再鎖文,並於 2020 年最後一次更新。
有一陣子,大概在 2018 - 2019 年,台港很多作者都進駐 Medium,雖然極少人會如我般抗拒付費牆,但由於 Medium 終止了中文版,華語文章完全沒有機會曝光,收入越來越少,後來大部份作者都遷離了,香港作者多數遷到 Patreon,台灣作者有些遷到方格子 vocus.cc。說起方格子,我有用過一段時間,但不知怎的沒法登入帳號,也怎都搜不出自己的文章,具體哪年開始貼文,哪年停更,已經沒法考究。
Medium 之後就是老朋友 Matters 了。Matters 於 2017 年底成立,跟 LikeCoin 同期,而我當然是一開始就使用,同步 ckxpress.com 的文章,至今 276 篇。Matters 最大特色是所有文章都儲存於「分散式硬盤」IPFS,一定程度上能抗審查;其次當然是跟 LikeCoin 的整合了,嘗試在不設付費牆的前題下,以文章作創作單位,為作者帶來收入。
隨著社交網絡越來越難混,我 2020 開始使用 2017 年成立的 Substack,每月發點碎碎念給朋友,直到 2021 年中《蘋果日報》被結業,我的專欄生涯結束後,把心一橫在 Substack 經營現已來到第 201 期的《DHK 郵報》,更於 2023 年投資了 5000 鎂成為微股東,Substack 也不負所望,在台港的讀者和作者都越來越多,功能全面,介面完善,我甚至想不到在現有體系下 Substack 還能有甚麼突破,會以「web2 天花板」來形容它。
偏偏,作死的我去年又把郵報從 Substack 遷往以 web3 為設計基礎的 Paragraph。說實話,Paragraph 遠不及 Substack 成熟,中文用戶量尤其少,自從搬家後我的訂戶幾乎沒任何增長,但我不後悔,且會繼續留守 Paragraph,為的是支持其分散式儲存、以文章為創作單位、開放內容的創收機制;相若的目標 Matters 和 LikeCoin 努力過但未竟全功,現在其他創業者繼續開拓,我希望能以作者的身份參與,幫忙推廣這套模式。
我這個 blogger 應徵者,表面上朝三暮四,但由始至終都在追求自主、開放、永續的寫作和閱讀環境,況且雖然經常在外面「秘撈」,但「正職」ckxpress.com 20 年來從沒間斷,稱得上忠誠的員工吧。
老闆們,每個人長期使用一個平台,往往只是窒礙創新的 vendor lock-in,真正理想的生態該像可攜的門號、電郵地址,即使更換幾多次服務商,身份、資料與社交圖譜都能帶著走,這種可攜性、可組合性和資料永續儲存,正是 web3 的核心追求。
我不確定 10 年、20 年後還會不會用 Apple、Google、OpenAI,會不會還在糾結是否向 Meta 的演算法妥協,但我可以斷言,除非互聯網或我消失了,否則 ckxpress.com 網站依然會繼續運作。不,即使我消失了,ckxpress.com 將不受影響,我會在生前把自己放到雲端,想方法在死後讓 AI ckxpress 分散式運作下去。
p.s. 篇幅所限,所謂 ckxpress.com 20 年來都是以 WordPress 架設,跳過了很多技術細節,實際上包括多次演化,從起初租用虛擬機自行安裝 Linux、Apache 等軟件,到後來貪方便托管於 WordPress.com,再後來隨著雲服務流行,省錢地在 AWS 租用低端 EC2,又再到後來懶得管理,換到提供整套 WordPress 環境的雲服務。多數時候,我會寧可多給點錢換取簡便,但有時候卻會反過來,手癢癢想要自已弄底層,甚至強迫症地避免重啟伺服器去解決問題,最長一次 EC2 的 uptime 為 1051 天。但是,無論背後搬過多少次,對讀者來說依然是 ckxpress.com,所有文章的網址也保持不變,SEO 不受影響,這就我如此推崇自持域名的原因,帶得走,才稱得上擁有。只可惜,這㮔自主的互聯網用戶,買少見少。
Over 22k subscri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