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leave
Giver, Taker还有Matcher是Adam Grant几年前在他的Give and Take里写的三种人。在创业中,每天的心态可能有一个基本值,但随着每天‘折腾’出的不确定性,以及作为一个创业者修养(为了自己的小生意不断的创造出不确定性)
作为一个本科出于热爱和好奇,先在文理学院里学了心理的,心理学爱好者。我对Adam Grant 的内容真的很吃,他出了这本书后也不断让我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真正能够gets ahead(一生想要赢的亚洲女性的喜剧和悲剧)Adam Grant's 的 give and take 是本成功的现代成功学书,90s的我和我妈耳濡目染了曾子墨刘亦婷等等的成功学故事后,在职业生涯的小上只得靠adam grant的职场成功学来续命。
但两天前听到了另一个成功学油管号上的片段,讲到charlie munger是一个harsh grader for connection。如果他在一个爬梯里呆了100分钟,里面有100个人,他会把这群人分成3种:2-3个是good connections,2-3个是will never do any biz with, 剩下90+的人就是中间值。而他只会和第一类good connections的人建立并且保持联系。而charlie munger是一个‘众所周知’的giver。
当然,逻辑严谨的你我他在听到以上两个成功学的方法论时开始带入因果或者correlation 的关系,尽管这两个点除了有adam grant的研究数据表明外,第二点完全无法证伪。那到底是坚持做一个完全付出的giver 呢,还是个harsh grader的giver呢?还是认接受自己,无论是个taker, giver 还是个matcher,坚信某个道理不如坚信自己?
回到创业中这个场景,创业了快两年,感觉头发和焦虑成反比。而最近的状态更是一个种肩负着说不上来的沉重走在迷雾里。不知道其他人在迷雾中怎么找到自己的north star,有人守株待兔,有人乱抓一通(是传说中折腾半天损失惨重?),有人,比如我自己,躺了一会后疯狂社交一会,再躺一会,再疯狂社交一会。然而,这些实验可能暂时解决迷雾里问题,因为尝试带你进另个兔子洞,但出了兔子洞后发现原来还在迷雾。
估计在这种情形下的创业者们,只能靠resilience 这种听上去好听但没卵用的词才能支撑住自己的坚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