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面基了两位来新加坡游玩年纪轻轻的95后,其实并不知道她俩是95后,只是其中一位在各种运营打call群里都见到后约了个电话聊了会。青春气息扑面而来,从各种ai产品,到生活的国家,到即刻上“面即打卡特效”都出现了。
不过最记忆犹新的还是在探讨社群化。做社群,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做了快10年的社群,想到写一篇社群的123,想到哪写哪。
从个人角度思考,如果社群起始者是个内向的i人,做社群可以吸引到更多对主题有兴趣,而不是自己一个一个在市面上找到其他的活动,慢慢的摸索。比如当年我发现了sogal这个女性创业者社群,让本来社恐但又想要认识人的我,抓住了一个培养自己新技能(创业,融资),并且又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新人的机会。
如果社群起始者是一个e人,可以通过活动把自己的产品的平台推广出去。比如最近在很火的+65tech party的联合创始人之一c,在办这个活动之外,这个活动也是用他的产品做用户收集和使用。c是一个极度外向的e人,从活跃在大学校友会的活动,到之前工作的大厂前员工社群,到现在这个把三番happy hour 氛围带到新加坡活动。
社群可以是个线上only, 或者线下only,两者相结合也可
最近加入了几个线上only的私域群,因为在学习memecoin。财富密码这种东西还是需要人少,有入门费,并且私密,才能有参与感。而且这种社群需要一个领头羊,不然大家都会像无脑的苍蝇,乱飞一气。每个人进群的目的都不同,但是大家的共识是:花钱进群,不怕被骂小白,因为进群费=学费。但师父领进门,修行就靠个人了。到底是一直在交学费还是偷师成功,要看个人造化。这是最近在线上only的社群里学到的知识。
线下only的群也有,比如买了门票去的ai/web3/cloud/等等等等主题的大会。可以抱着听业界大佬讲述自己故事的心态,也可以抱着在大会上认识同去社交的人。如果大会本身的管理机制严格(不让转票,不能随便进),并且也有很不错的演讲者,推荐去认真的听大佬们讲讲,并从中听取一些“财富密码”。然后,作为内容传播者在个人的社交媒体上夹杂一些自己的感想并发表出去可能收益最大。
线上+线下的群也有很多,但这种群需要非常大的人力去支持。不管组织活动,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找到好的嘉宾做分享,还要不断的去运营线上社群的活跃度,不断有新人加入等+10086个琐事等着你。到头来,社群运营活动变成一件非常繁杂的事。通常这种社群是需要以一种非盈利机构的方式去运营,找到一些大的资助者。在web3的领域通过DAO模式去经营一个可持续化的社群。
商业化的事是不可避免的,毕竟社群的存在就是人。两种盈利模式:向会员收费,向sponsor收费。自从加入了memecoin社群后,我越来越相信个人知识的力量,一个人如何把自己的精力在社群里最大化,是一个私域社群的关键。
私域可以是一个订阅制的报纸期刊;可以是只卖东西的平台;可以是互相交流投资的聊天室;也可以是倒买倒卖的信息差源。纯看运营着的精力,信任是需要很多时间养成的,也可以在一瞬间摧毁。
在加入一个社群的时候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把自己在社群里的投入完全抛弃重新开始,再去思考自己该放多少精力在这里也许是个可执行的建议。
现在ai的增长速度以常人看不见的速度在暗涌。如果有一天,社群里的“人”都是ai,而人完全拥抱能抓住的现实,社群的意义可能会会到原始部落里,钻火取暖,打猎求生的场景了?这时我的脑子里想到了一个画面+音乐。
周末面基了两位来新加坡游玩年纪轻轻的95后,其实并不知道她俩是95后,只是其中一位在各种运营打call群里都见到后约了个电话聊了会。青春气息扑面而来,从各种ai产品,到生活的国家,到即刻上“面即打卡特效”都出现了。
不过最记忆犹新的还是在探讨社群化。做社群,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做了快10年的社群,想到写一篇社群的123,想到哪写哪。
从个人角度思考,如果社群起始者是个内向的i人,做社群可以吸引到更多对主题有兴趣,而不是自己一个一个在市面上找到其他的活动,慢慢的摸索。比如当年我发现了sogal这个女性创业者社群,让本来社恐但又想要认识人的我,抓住了一个培养自己新技能(创业,融资),并且又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新人的机会。
如果社群起始者是一个e人,可以通过活动把自己的产品的平台推广出去。比如最近在很火的+65tech party的联合创始人之一c,在办这个活动之外,这个活动也是用他的产品做用户收集和使用。c是一个极度外向的e人,从活跃在大学校友会的活动,到之前工作的大厂前员工社群,到现在这个把三番happy hour 氛围带到新加坡活动。
社群可以是个线上only, 或者线下only,两者相结合也可
最近加入了几个线上only的私域群,因为在学习memecoin。财富密码这种东西还是需要人少,有入门费,并且私密,才能有参与感。而且这种社群需要一个领头羊,不然大家都会像无脑的苍蝇,乱飞一气。每个人进群的目的都不同,但是大家的共识是:花钱进群,不怕被骂小白,因为进群费=学费。但师父领进门,修行就靠个人了。到底是一直在交学费还是偷师成功,要看个人造化。这是最近在线上only的社群里学到的知识。
线下only的群也有,比如买了门票去的ai/web3/cloud/等等等等主题的大会。可以抱着听业界大佬讲述自己故事的心态,也可以抱着在大会上认识同去社交的人。如果大会本身的管理机制严格(不让转票,不能随便进),并且也有很不错的演讲者,推荐去认真的听大佬们讲讲,并从中听取一些“财富密码”。然后,作为内容传播者在个人的社交媒体上夹杂一些自己的感想并发表出去可能收益最大。
线上+线下的群也有很多,但这种群需要非常大的人力去支持。不管组织活动,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找到好的嘉宾做分享,还要不断的去运营线上社群的活跃度,不断有新人加入等+10086个琐事等着你。到头来,社群运营活动变成一件非常繁杂的事。通常这种社群是需要以一种非盈利机构的方式去运营,找到一些大的资助者。在web3的领域通过DAO模式去经营一个可持续化的社群。
商业化的事是不可避免的,毕竟社群的存在就是人。两种盈利模式:向会员收费,向sponsor收费。自从加入了memecoin社群后,我越来越相信个人知识的力量,一个人如何把自己的精力在社群里最大化,是一个私域社群的关键。
私域可以是一个订阅制的报纸期刊;可以是只卖东西的平台;可以是互相交流投资的聊天室;也可以是倒买倒卖的信息差源。纯看运营着的精力,信任是需要很多时间养成的,也可以在一瞬间摧毁。
在加入一个社群的时候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把自己在社群里的投入完全抛弃重新开始,再去思考自己该放多少精力在这里也许是个可执行的建议。
现在ai的增长速度以常人看不见的速度在暗涌。如果有一天,社群里的“人”都是ai,而人完全拥抱能抓住的现实,社群的意义可能会会到原始部落里,钻火取暖,打猎求生的场景了?这时我的脑子里想到了一个画面+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