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subscribers
来到新加坡已经是第6年了,18年看到grab, gojek, shopback, shopee, carosell 等第一批毕业的科技创业公司已经在冉冉上升后,带着一腔创业的热血来到这个在东南亚地区的小红点🔴想写一写从大厂创新投研/早期项目孵化/早期创业公司加速,产业里的创业孵化器,VC 投资生态,创业环境,以及各种有的没的等+10086个和创业有关的事。
作为一个,90s在出生,10s本科,第一份工作在硅谷大厂,加入上一波的post-seed ai公司(当年的gen ai还叫auto machine learning 的时代), 现在在做以llm 为主的ai agent 应用的观察者。整个叙事从时间点+ 各种生态环境开始写,也夹杂着各种个人观点。
大厂创新的生态 - FinTech
新加坡是大家称为的东南亚金融中心,其实不光是东南亚,甚至是整个ASEAN(亚太)的重要金融中心也不为过,尤其是近几年香港的地位日益降低。在新加坡,最光鲜和拿着90%percentile工资的员工们基本上都是从事于银行,投行,大宗/期货/外汇交易等行业。这个行业在新加坡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世界各大银行在新加坡几乎都有一个亚太总部,从ING, BNY Mellon, BoA, MUFG, Credit Agricole, UBS, Julius Baer, Trifigura,Visa, Mastercard, PayPal等等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么多的金融机构和银行在新加坡,一个小岛国的最大优势就是通过和这些金融机构一起联合创新,平衡一下岛国过度依赖于金融产业过渡到金融科技,也就是fintech产业。
在2016年左右,新加坡政府作为全世界最接地气的政府(是不是之一不太清楚)召集起各大银行,保险,和大的支付网络公司一起联合,政府出一半的资金,公司出另一半,朝着东南亚/亚洲fintech hub的口号,齐心协力一起创建了十几个fintech 创新实验室。而我的前司PayPal正好是其中的一个,做为最fintech的fintech的,联合visa,mastercard 一起。 也是差不多在那年新加坡fintech festival, 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fintech 活动的第一年。
和大多数其他创新实验室类似,PayPal 的新加坡创新实验室开展了三个主要业务:AI/ML 研究(主要是以区块链技术, 应对支付fraud,和应对各种国家的合规程序优化等),早期创业项目的孵化和加速(3年里孵化加速了30多个项目),开展更多面向本地学生的fintech知识普及化。当年的PayPal在新加坡风生水起的样子,不比现在的字节,和曾经的蚂蚁/shopee/lazada差。因为政府非常关注金融科技的赛道。
说了这么多事实,说点我自己的观察吧。
开头很有趣,然而结尾总是不了了之
大环境下的16-19年,新加坡政府为了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到后面发布电子银行牌照等各项举动,都显示出政府面对于新型科技是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也想大力带动巨头们一起努力把各种生态都打造的简单便捷。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局(MAS)也非常的深入的研究并且探索了以区块链为主的新型金融模式.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去了解下MAS的Project Ubin: Central Bank Digital Money using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牵头的项目方是两大巨头-J.P. Morgan and 淡马锡。具体这个项目的结果如何,除了现在MAS的官网的官方内容,等到我写完主要生态后可以加个续集。
(这里应该有个但是)但是,像PayPal这种大厂的风险投资面向地处于早期东南亚的早期fintech项目而言是一种上不上下不下的尴尬处境。PayPal Ventures 是大约在17/18年左右正式创立,最开始的350m 是从PayPal 自身的balance sheet里拿出的前,考虑面向全世界各地的Series A, B, C+等可以帮助PayPal 扩展和协助自身业务的创业公司。在东南亚,能数得上来的Series B轮,并且和金融科技等服务挂钩的公司简直少之又少。想要高估值,在金融科技产品里的两个重要的标准是,用户数,和用户放钱的总数。新加坡作为一个只有2m人口的发达国家,人口基数低,然而新加坡市场也无法在周边的其他国家作为复制。周边的其他国家,比如印尼,马来,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等人均gdp(GDP per capita) 在16-19年只有新加坡的1/4左右,区域性的扩张,和人均水平对于fintech的投入总数都是两大问题。这样一个刚刚从ebay独立出来的世界前500强fintech公司的投资范围限制了很多。然而对于在政府的“鼓励”下,孵化和加速当地的金融科技也是个必须做的事。
先告诉大家结局吧,PayPal的创新孵化实验室在2019年把加速早期项目和fintech知识普及化部门都关了,现在唯一存活的就是做AI/ML方向的研究部门。这个部分还是做出了很多科技金融方向的专利,尤其是区块链对于支付安全的技术。那具体东南亚的金融支付行业的前进在哪,除了几年前风头正劲的buy now pay later(bnpl)的after pay, hoolah(被shopback 收购后最近裁员),atome 等等等等,其实前景还是要看电商场景,和周边各个国家的gdp per capita增长情况后的用户反馈了。当然,也有2021年以后拿到电子银行牌照的几家电子银行的借贷效果了。(这篇暂且不讨论crypto以及任何crypto带来的产业发展,会放到后期)
大厂里早期项目孵化的效果真的是带给公司实际收益还是?
如果我是一个大学刚毕业,我的结论是,早期项目孵化是最能够锻炼我的综合能力,以及在公司内部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的方式。其实创新实验室的这个概念不是一个新的东西,而是早在90初就在各种硅谷元老级公司出现的产物,比如在cisco, xero, hp等大厂里他们通过创新孵化实验室发现了公司的第二曲线。
然而在现在这个精英遍地的年代,早期项目孵化在大厂里的路途是非常忐忑的。公司更相信在新的点子被孵化出来从而快速带给公司更多的专利。在2015年,paypal和ebay正式分家作为独立的两家上市公司,大多数的paypal原有的支付专利都归属了ebay,所以在公司的san jose 总部开始一个以激励员工贡献专利想法为目标导向的创新实验室,顺带着把员工对于公司的忠诚度,探索新的科技(ar/vr/blockchain/无人机/无人售货相机等等等等),以及最终选择了一个方向孵化了一个新的第二曲线。这个时间是漫长的,从2015年一直延续到2019年,真正在2020年左右,paypal发现了自己的第二曲线是stable coin, 并建立起了一个专门的区块链团队开始大力的发展这个曲线的推进。以及后来战投部也投了很多大小项目。
作为一个离开了大厂,(马后炮般)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对我激励最大的就是在各种内部项目,通过锻炼自己的(除了写代码外)各项能力和社交机会结识了很多深入crypto的同事(在16年左右买了ledger, 17年左右玩了cryptokitties),以及18年短暂的加入了一个post-seed ai 公司后又回到paypal 新加坡的创新实验室做新加坡,印度,和中国团队的创新孵化培训等各种项目的机会。
(看下图worldbank的数据https://wits.worldbank.org/CountryProfile/en/Country/BY-COUNTRY/StartYear/2014/EndYear/2017/Indicator/NY-GDP-PCAP-KD)
javal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