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 IP 相关的事情,不知不觉已经很久没写文章了,因为沉迷于追更网文,尤其是神农道君的作品,真的写得太好了!特别是那种构建全新升级体系,论法论道的设定,看得出来作者博览群书,功底深厚。同时看到了诡秘之主的动画化,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真正吸引人的 IP,究竟需要什么?
我们常常谈论 IP,但往往过于宏大,缺乏聚焦。我对于其他领域的 IP 了解有限,所以想先从我最熟悉的领域 —— 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聊起。
作为 95 后,网络文学对我影响深远,它不仅塑造了我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更直接影响了我加入 Story,甚至成为我硕士研究的主题。 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接触网络文学时那种自由、刺激、充满想象力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那种感觉,那种无限可能的意境,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让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这些故事如此引人入胜?而这种力量,又该如何更好地传递给更多人?或许,这就是我加入 Story,投身 IP 领域的原因之一吧。我希望能够运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IP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读者,我并非没有创作冲动,只是笔力终究难以承载宏大的构想。这份遗憾甚至驱使我转向游戏开发。曾用RPGmaker组建小团队,可惜最终折戟沉沙。
其实现在想想很庆幸我活在了那个相对比较言论自由的时代,至少当时还是很自由的能写很多有趣的题材(橙红年代,国士无双,当年的我真的很喜欢骁骑将)。但是这篇文章并不想讨论这个,更多的想去从网文作家,从文字去看待版权的问题。其实最早我也是盗版读者,很大的问题是我没有身份证帮我去注册当时还得购买点卡充值,真的挺麻烦的。最近几年开始正统的在起点上买书看书打榜研究。网文其实很复杂,尤其是20年之后。自从阅文形成垄断之势之后对整体的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曾几何时的纵横,17k,飞卢,到末期的番茄,七猫。模式在迭代,垄断也在。
这几年我始终在探索研究,网文,IP,出海,区块链之间的关系。IP的价值和孵化是一个异常有趣的进程。从1997年印刷出版的哈利波特,再到翻译成13种语言的庆余年。自2014年起wuxiaworld就开始翻译起点小说培养读者用户群体,18年起点海外开始接受英文原创。再到疫情期间的互联网机遇,如今网文已在世界各地发芽,从文字到多媒体的演变使中国网文变得更加容易传播。
文字是民族的根基,文字也如同文明的躯干支撑着一切。
一本书的成功是复杂的,既有作者自身的努力,责编的贡献,平台的力量,也需要那一缕缥缈的运气。当前大部分作者都会选择在起点发布新书,原因其实很多,不仅仅是起点的垄断地位。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配方”。最近我和很多起点或网文圈的人进行了深度探讨,主要围绕为什么起点成功了,而其他网文网站即使拥有类似的资源和财力,例如番茄的免费小说和飞卢的快节奏,仍然无法取得与起点相当的成效。在探讨过程中和使用起点APP时,我逐渐找到了一些答案。归根结底,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平台的推荐机制,玩法和生态、编辑的能力,以及流量入口。
起点作为早期的网文平台,孕育了许多知名作品。例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的《斗破苍穹》,“天不生我李淳罡,剑道万古如长夜”的《雪中悍刀行》,“大夏境内,神明禁行”的《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以及开创无限流的《无限恐怖》,还有一代大神之作《诡秘之主》。在长期运营下,无数流派和新作品诞生并封神,由此构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生态圈。一直以来,我认为平台的支柱应该是那5%的头部作家,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其底层逻辑仍是生态驱动:头部作家带动腰部和新人作家,通过头部作家创作爆款形成流派,腰部和新人作家借鉴流派并尝试新的结合,从而构建强大的护城河。由此可见,对于内容平台来说,最大的护城河有两个:大量的腰部和底层创作者,以及少量的爆款作品。这形成了二八效应,80%的流量流向头部作者,20%分散给小作者。逐渐形成内容金字塔。
其次就是完善的分流体系。这里不得不提起点的推荐系统和读者心理。根据我的APP使用观察(虽然我只追读十来本书,可能不够全面),其推荐机制包括:书架推书、推送通知、读完显示“XX%的人也在读这本书”、同类型书推荐、新书推送、大神作品推荐等。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验:读完某个流派的书后意犹未尽,会想找类似的书来延续阅读体验。通过这一系列的推送和直接推荐,平台逐渐锁定用户,同时也为新人作家和腰部作家提供了流量支持。
其次则是编辑的作用。与以视频或音频为主的创作不同,文字作为一维空间载体,需要通过线性叙事构建二维画面感,最终达成三维的沉浸体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编辑参与方向把控、路线规划和叙事手法的讨论。这一点与漫画创作颇为相似,本质上都是由平台属性决定的特殊生产关系。小说和漫画的平台,都扮演着连接创作者与读者的中介角色,既管控内容质量,又搭建交流桥梁。
经过多年积累,起点编辑团队培养出了极其敏锐的内容嗅觉。在与多位从业者交流后,我深刻意识到:一本书的成功除了运气、题材和作者实力外,优秀编辑的贡献至少占据20-25%的比重。这些资深编辑凭借丰富的行业阅历,能够触类旁通地为作者提供世界观构建、剧情节奏乃至商业化方面的专业建议。
最后必须重点讨论起点读者群体的独特性。这个社区生态与多数文创平台既有相似又有突破:从公域流量入口到私域粉丝群,从普通订阅用户到打赏盟主和月票支持者,形成了多层次的支持体系。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创新是"本章说"功能,读者不仅能评价整本书,还可以对具体章节甚至段落进行实时互动。这种"我在追更,万人同在"的共读体验,既增强了读者粘性,又创造了独特的群体共鸣效应。当看到"XX%的读者也在读这段"的提示时,那种跨越时空的阅读默契,正是其他内容平台难以复制的社区魔力。同时因为章节评论的功能演变出了更多的裂变行为,例如卡点评论(沙发),或是梗的创造,亦或是二次创作。《大奉打更人》巅峰期单章段评超2万条,其中37%是读者间的互动对话
聊了那么多起点,为什么要聊呢,其实还是觉得IP上链这个题太大了。Story或是这个行业应该如果更好的去做这件事,是我们的愿景也是我想看到的未来。很多东西可能非常困难也很多疑问或是质问,但是遵循初心并改善终究会有成果。
近期Launchpad的爆发与Believe的破圈,促使我重新审视区块链与网络文学的结合点。关键在于厘清三个核心问题:为何需要区块链技术?加密支付如何创造价值?怎样降低大众参与门槛? 当前网文全球化的阻碍已清晰显现:
地域封锁:日韩及中国大陆等地区的内容访问限制;
审核过载:诸如强制KYC才能评论的僵化机制;
支付壁垒:跨境清结算效率拖累内容流通。
值得注意的是,灰色产业早已采用Coingate等加密支付方案。这恰恰证明:虚拟银行卡+链上清结算能同步破解上述三难——既绕过地域封锁,又规避过度审核,更实现秒级跨境支付。
此时发声,只因时机成熟。从Mirror崛起被收购,到Paragraph、Xlog相继涌现,我始终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小说DApp而非博客DApp。两者的本质差异在于:阅读小说和阅读博客的体验截然不同。小说旨在构建世界,通过文字完善世界,激发想象力,天马行空。而目前,我们很难在区块链上找到一个贴近生活的、人们每天都会主动使用的应用,这并非因为缺乏激励机制,而是因为缺乏满足用户日常需求的核心价值。例如,网易云音乐 / Spotify、Bilibili / 咚漫 / 起点中文网等平台,其成功之处在于满足了用户日常的娱乐需求。
对于区块链应用而言,我们应该思考其核心价值是什么。交易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非全部。我们需要从用户体验出发,将用户时间进行分类:金融、社交、娱乐、工具等。娱乐的范畴很广,包括音乐、视频、文字、游戏等等。目前,大部分区块链应用都集中在金融领域。然而,随着稳定币和出入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例如 Crossmint 的 Web2 化、Halliday 的 smart layer、Transak/Alchemy Pay 的快速入金以及 Stripe 收购 bridge 和 Privy),用户体验正在逐步改善。
接下来,我将围绕Story的Programmable IP计划展开深度探讨。核心聚焦两个维度:如何提升创作参与过程的趣味性,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的激励体系。基于对文娱产业长达数月的深度观察,特别是对用户碎片化信息消费行为的分析,我发现关键线索藏于日常场景之中。
以个人经历为例:作为拥有788款Steam游戏的全平台收藏者,我持续追踪YouTube头部游戏主播的评测内容,并定期参与新品节活动。这个过程中,独立游戏开发者通过主播推广实现零成本流量裂变的案例尤其值得关注。这种模式完全可迁移至网络文学领域:读者本应能通过众筹支持作品开发,参与关键角色设定,创作衍生同人故事,撰写深度解读长评。但现状令人遗憾,这些高价值行为始终缺乏有效的经济回报机制。
采用 Programmable IP 作为解决方案,可以将版权和创作资产化,从而更好地激励粉丝行为,并重构内容生产关系。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赋予粉丝更多参与创作和分享的权利,例如参与 IP 的衍生作品创作、定制个性化内容等,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同时,Programmable IP 能够打破平台垄断,让作者和读者直接互动,共同分享生态增长的红利。这将带来内容创作和传播模式的变革,最终实现作者、读者和平台三方共赢的局面。
这种模式正在打破传统平台垄断。之前的Read2N会分95%的分成给作者,读者则通过创作贡献积累治理权重。最终达成三方共赢:作者获得创作生态反哺,读者收获情感认同与经济回报,平台退化为透明中立的基础服务商。
在探讨IP与文化的深层关联时,我们需要回归本质:IP是文化价值的容器,文化是IP的生命源泉。这种认知源于去年设计IPPY吉祥物时的思考——如何将IP链与现有市场结合?例如与泡泡玛特(Popmart)、名创优品(Miniso)的合作可能性。
尽管有人认为这些企业无需区块链技术,但关键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渠道创新与体验升级。泡泡玛特的盲盒模式和名创优品的IP运营策略值得深思:购买Pudgy Penguins玩偶的孩子不需要理解NFT,这印证了IP成功的核心是情感共鸣与用户体验,而非技术噱头。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如何运营 IP,如何构建 IP 生态,以及 IP 背后的文化内涵。 现今成功的 IP 人物形象通常非常具体,通过具体的表现手法引发观众的共鸣和代入感,从而建立深厚的羁绊。 我们需要学习 Popmart 和 Miniso 如何将 IP 形象与产品、营销策略有效结合,并思考如何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其中,提升用户体验和参与度,而不是简单地将区块链技术叠加在现有商业模式之上。技术必须服务于人与文化的关系。正如泡泡玛特CMO所言:“我们连接的是情感,而非代码”。区块链的价值在于构建更公平的创作生态,而非颠覆用户对IP的情感羁绊
这里感谢@yuyi老师和@cheri老师,也特别谢鸣@leo 一起聊了很多,网文,IP和未来。
<100 subscribers
timtimtim.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