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的一个东西。
我有时候觉得各种空投就是一场场考试,有的考试重要,有的不重要。有的考试考得好,会给你带来巨大收益,比如关键节点的中考,高考。
自己平时大大小小的测试。和撸毛一样,我们知道考试内容,大纲,但是不知道评分标准。我们努力做好的一切,等待着自己并不能确定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撸毛人就是小镇做题家,而项目方就是出题家。我们拿着大纲,每天研究怎么样才能拿到高分,收获更多空投。出题家每次都在变着花样出题,自己给出各种评分标准。
每一次结果出来。几家欢乐几家愁。还有各种文章分析,为啥这次我没有拿到高分。更多的是各种小作文去骂项目方,如同骂出题者为什么这次的标准如此苛刻。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传统教育会让我们陷入这种模式,无法摆脱。
这里有一些问题:
是不是你准备的越好,你就分数越高?
是不是研究的越深,你就分数越高?
是不是项目方都是各种 sb,只知道 pua?
并不是。很多时候在做题家这块你做的越好,会被 pua 的越惨。
现在想想,那些攻略像不像各种分析如何最快时间拿高分?那些复盘像不像怎么提高,下次改进?那些数据面板像不像各种历年招生情况分析?
我想在这里,就我了解的一点点内幕来说说这个问题。
撸毛人和项目方是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有点冲突的两个个体。
早期,项目方需要 TVL,需要各种链上数据,需要人气。能把这些做得好的就是各个工作室。等到后来,项目方能上所了,他是要把自己蛋糕分出去。大家都知道,分出去总是很难的,不管这人多么有钱。
而到了后期,这些数据大到可以上所,项目方就完全占据了主导,主导的意思是他想发多少就发多少,他想发给谁就发给谁,他可以任意指定他的规则,而撸毛人只能在这个规则内折腾。
这里有一个悖论,早期撸毛人占据选择的优势,可以选选择那些融资高的去做,因为各种赔率分析证明,这样的高。后期就没有什么优势了,项目方手握各种很好的数据,可以和交易所谈判,成功之后,更是掌握生杀大权,选择那些地址,完全是项目方说了算。
那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正确与否,权当抛砖引玉。
那就是我们抛弃做题家的思路,转而做出题家,即使做不了出题家,也要做给出题家做事的人。
比如,我就直接跟项目方说,我给你做数据。我这些地址,作为回报,你不要女巫。有些人觉得自己做的多么多么的好,为什么没有分到,别人却每次都有,我猜测原因就在这里。做的再好,出题家都可以把你判定为女巫,区别是这世上还有个叫白名单的东西,项目方随时可以把一部分人放进去。
我知道这些黑名单是怎么做出来的,说白了,就是一条 SQL 语句。我也知道白名单怎么加的,也就是一个页面,输入地址,提交就可以。
或者用资源换代币,不去卷做题家,而去卷出题家,这条路,据我目前观察,是不卷的。
我看很多人去分析,无外乎还是做题家的思路。分析了考试大纲,分析了那些题我还可以做的更好,其实,下一次考试,还是会面临相同的问题。我们怎么考高分,等同于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地址进入白名单。
有些东西不能摆在台面,比如有些考试,就是为某些人准备的。其他人进去就是陪太子读书,考的再好,也不可能被录取的。这种例子太多了,很多考公最后只有几个名额,这些名单早就定好了,考试只不过是个过场。内定的哪怕零分也会录取,其他人哪怕满分也不可能被录取的。
其实,很多大毛都是这样,只是之前没有在台面上,那些地址不管你是叫老鼠仓也罢,还是其他什么名词,总之,有一部分人,他就是不符合规则,也会拿到。
一句话,如果规则对你不利,转到规则的另外一边,或者去制定规则。项目方需要数据,我给你数据就是了。
当年上海世博会,拆迁了一批房子,很多人因此暴富,而一条街之隔的另外一边,可能十年后都还没这样的机会。
如果是做题家,他会怪出题家各种 pua,这规则不公平。如果你是出题家,或者给他们做事了。你会选择什么。上面例子有点生硬,但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你该怎么让规则为自己服务,而不是受制于规则。
来自王川
“做题家”是流行于网路的戏谑用语,最初指那些勤奋努力,擅长做题考入名校,但缺乏资源、网络和全面的视野,在现实中屡屡受挫,怀才不遇的人。
做题家相当于别人把框架和 API 早已定义好了,他和无数竞争者一起比赛谁能更高效地完成底层和后台的实现,但选择这条道路后,也就意味着他始终处于一个标准化的、有无数潜在替代者的弱势地位。
“做题家”的特点是模式成熟,短期风险有限,但长期回报有天花板甚至会变负。“出题家”的特点是起步期间破产或饿死的风险大,但如果能突破某个临界点,长期回报指数增长无上限。
做题家有个挥之不去的幻觉,就是拼命把题做好了,自己就可以进入核心利益阶层。殊不知,出题家冒了很多风险,经过长期积累才获得现在的地位,怎么可能随随便便释放主要利益给没有承受过风险的做题家? 再说,有那么多做题家来竞争某个预先定义好的岗位,自然也就限制了他们议价的能力。
日拱一卒王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