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忠實用家請我寫篇文章詳細分辨「勾」、「鈎」、「鉤」,因他經常混淆,我寫了一篇,現公諸同好。此文亦已收錄在《東東錯別字詞典》作為備註。
勾、鈎、鉤
「鈎」與「鉤」互通,但繁體多用「鉤」,因為早期中文電腦編碼(Big5)並沒有「鈎」字,實務上只能用「鉤」;此外,在字源上,「鉤」亦比「鈎」早出現,更為正統,部分辭典如《臺灣教育部國語辭典》視「鈎」為異體字,基本上不採用。
簡體則相反,它淘汰了「鉤」字,只用「鈎」(钩),但並未進一步簡化為「勾」,兩字仍有分工。
以下分辨「勾」與「鉤(鈎)」:
據《說文解字》,「鉤」的本義為彎曲的金屬器物,而「勾」的本義為彎曲。目前分工為:
一、名詞兩者皆可
解作懸掛器物的東西,依本義應用「鉤」,但目前「勾」或「鉤」皆通用,尤其「鉤」容易聯想到金屬,如今不少掛鉤卻為塑膠,為免誤會,有些人把塑膠製的寫成「勾」。不過如依正統,此義宜寫「鉤」。
二、形容詞均用「勾」
解作彎曲,按本義用「勾」,如「鷹勾鼻子」、「勾月」。
三、動詞多用「勾」
解作引起,用「勾」,如「勾起回憶」。
解作陰謀,用「勾」,如「勾結」、「勾引」、「勾搭」或衍生的「勾當」。
解作記號、刪除或畫寫,用「勾」,如「一筆勾銷」、「勾勒」或衍生的「打勾」。
解作烹調方式,如「勾芡」。
唯解作具體用鉤子把東西扣著,用「鉤」,那更符合本義,如「互相鉤住」、「把鞋子從床底鉤出來」。
四、「勾心鬥角」/「鉤心鬥角」
這成語出自杜牧〈阿房宮賦〉,原文是「鉤心鬥角」,形容建築設計。唯因「勾」字更容易聯想起「勾引」、「勾結」等陰謀詭計,「勾心鬥角」反而逐漸流行,並成為主流。
以上謹作參考,想怎樣寫是人們的自由,語言是約定俗成,何況我也未必正確,絕非要好為人師!
謝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