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尋求更大的安全保證,這無可厚非。然而,特朗普(川普)無法立即提供這樣的承諾,因為這會直接影響他與普京(普丁)達成停火協議的可能性。
為了促成協議,特朗普不得不顧及普京的立場,哪管對方窮凶極惡也好、不守信用也好。否則普京就不會動筆,協議就無法簽成。如是者,澤連斯基儘管與普京是世仇,但只要想達成協議,也不得不考慮普京的角度。
普京其實也不希望延續這場戰事,儘管俄軍在戰場上相對佔優,但代價過於高昂,「殺敵一千,自損五百」,國力也是衰退,並不化算。這場戰爭對他而言,早已是一次戰略誤判,如今他需要的是一個體面的下台階。但如果停火協議的條件是美軍長駐俄國邊境,對他來說將最為難堪。因此,特朗普若要達成和約,便無法作出太多具體的安全承諾。
但這是否意味美國不會提供安全保證?未必。一旦協議簽成,美國可以再派維和部隊,屆時米已成炊,既成定局,普京也無法發難,畢竟他也不想跟美國開戰。換言之,雖然協議前沒提安全保證,協議後卻可逐步落實。這也是一種戰略模糊。
普京也並非不知道美國或會有此一着,但他的當務之急是下台階和停火。這是優次問題,簽署和約是建基於現實考量,多於對美國的長期信任。
至於美國會否實際派兵?事實上,美國歷來都不願直接與俄羅斯發生軍事衝突,這在拜登時代亦然。然而,派維和部隊則是另一回事,特朗普早前便曾提議派兵進駐加沙(加薩)。這表明他並非絕對排斥軍事部署,而是需要一個合適的時機與理由。
我們無法確知特朗普的真正盤算,但從烏克蘭的角度來看,簽署礦產協議仍是一個風險低、潛在回報高的選擇。美國的介入方式,或許只會在協議落實後逐步顯現,一切端看特朗普下一步如何行動。
至於當天三人會面時的擦槍走火,或許只是臨場情緒使然,意見分歧導致的即時反應。從大局來看,停火對各方皆有利──美國能獲得稀土供應,俄羅斯能減少戰爭消耗,烏克蘭則能開始重建,這應該仍值得樂觀其成。有時我們過於關注鎂光燈下的畫面,但真正決定局勢走向的,往往是私下的籌謀,而這不一定會在那幾分鐘的鏡頭前透露。
當然,這一切皆為推測,與現實或會有落差。畢竟,我既非總統,也非幾位領袖的智囊,倘若能精準預測政局,我早就去當總統或顧問了。實際上我只是、也一直只會是平民百姓而已。
謝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