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 183Aaros.eth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翻译或以任何形式使用本文内容。严禁将本文内容用于训练或输入人工智能模型。如需翻译、转载或引用,请联系作者获得书面许可,并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你一定在某个社交网络平台上见过很多“9 块 9 小白理财课“,这类“个人理财”课程与服务,被商家包装为一种提升阶级、低风险高回报、提升个人财务规划能力的灵丹妙药进行兜售。如果你深入了解过这类课程或服务,可以轻易发现市面上的“个人理财”不如它们宣称的那样有效。
这类课程一般只对基本的金融概念进行非全面的科普,并且漏洞百出。例如,毫无前提条件的兜售定投策略、推销保险产品等。实际上,“个人理财”服务是一种面向小布(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文论述的小布泛指赛里斯特色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小文化资产阶级、脑力劳动普罗大众、精神资产阶级)财务人格的消费主义话术,利用了小布群体的阶级跌落焦虑、财务人格,对小布或普罗精资来说是益处甚微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难道就不学习理财课程了吗?本指南将教你从根本上破除这些迷思与幻想,彻底从金融资本主义贩卖的幻想迷宫中走出来。
什么是私有资料规划?
在实践中,“个人/家庭理财”的原意应是: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进行有形或无形资源分配与规划的学科。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只要私有制财产被允许存在,这样的学科对我们来说仍然是可用的知识工具,需要我们进行认识论上的学习与重组。为了与市面上兜售的“个人理财”服务区分,并强调本人知识体系的立场,我将这类以家庭单位的经济金融应用学科称之为“私有资料规划”。
为什么要学习和实践私有资料规划?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普遍划分,物质或精神材料(一般称为资料)对人来说可分为生活资料、发展资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即满足人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物质消费,发展资料是人生存过程中休息、学习等再生产活动所需的物质或精神消费;生产资料即人在创造或实践劳动过程中必要的物质材料,如厂房、设备等,即狭义上的资本。
简单来说,人要活命,就需要生活资料;人想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发展资料;而人需要进行生产、创造劳动,就需要生产资料。对私有资料规划进行学习,将有利于我们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体与家庭的主体性,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将资源分配到最紧迫的方向,减少在不必要方向的资源分配,提升私有资源的分配效率。
一般理财或保险行业从业者将个人/家庭资料看作是一个投资组合(investment portfolio),普遍地将家庭资料组合可分为四个方向的子账户 —— 消费、储蓄、投资、保险。
事实上,当我们将家庭投资组合与投资学风险管理的视角结合后,投资组合仅剩下消费、投资两个子账户。这是因为:
储蓄与国债类似,都是一种保本、低息、低风险的金融产品。
保险本质上是一类负贝塔(-β)对冲金融产品,并入投资账户
因此,本质上家庭投资组合仅存在消费、投资两个子账户。
透过马政经的视角对通俗分类进行审视,我们会发现,这样通俗的分类出现了许多问题:消费账户中有如水、食物这般必要、根本的消费,也混杂了享乐消费,甚至也包括重要的发展资料消费?而投资账户中,哪些项目是真正的增值性资本积累?因此,我们需要经由马政经视角对通俗分类进行审视,根据人需求层次的不同,将混乱的通俗消费账户支出重新分类:
必要生存消费:人的生物属性消费,超越符号性享乐、阶级属性,人中短期存活所必须的最低生存水平。如维生药品、自来水、垃圾食品、油、盐、最小活动空间等,不考虑长期健康、生活水平、口味等偏好。在马政经中,必要生存消费属生活资料。
一般生活消费:现代社会长期稳定生活所需的消费,维持人长期、稳定、健康的生活水平。如长期药品、开水、平价食品、调料、住房(租赁)、运动场地等。在马政经中,一般生活消费属生活资料。
再生产消费:人的社会属性消费,如电影、音乐、优质睡眠、心理健康、生活环境等,以符号性享乐、良好的休息为导向,维持人长期稳定的生产水平。在马政经中,再生产消费属生活资料。
发展资料消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环境 中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所需要的消费,如培训费、学费、书籍等。分为证书与生产能力提升两类,在实践中并不总是界限分明的。
门槛型凭证消费,即各类证书本身。证书本质上是帮助资本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的工具,资本将识别信息不对称风险的成本转嫁给劳动者,劳动者在支付精力与消费支出后,使用凭证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挤占其他无证书+有能力劳动者可变资本份额,不产出额外剩余价值,加深劳动者内耗、产出系统性劳动后备军,不属于资本;
提升生产能力的系统性学习消费。一定条件下产出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定义的“人力资本”,转化为额外的技术能力,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具备资本增值的性质(袁丽美,200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应属资本。
风险对冲(负 β)投资:用于对冲生产、生活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医疗储蓄、应急物资储备等。此类投资属对冲策略,对资本积累大体无益,但对人的基本生存与阶级地位起到一定保障作用。
低风险(低 β)投资:资本积累与增值最主要的部分,主要包括货币储蓄、国债、年金,以及经济上行期的企业债等其他债券、信托、住房、商铺、厂房、设备、质押凭证等,应注意的是不包含医疗储蓄、应急储蓄等风险对冲项目。在马政经中,低风险投资属生产资料。资本积累、增值最主要的形式,稳固阶级地位最重要的方式。
高风险(高 β)投资:资本投机最主要的部分,主要包括创业、公司股权(含一级、二级市场)、基金、另类投资品,以及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品。资本投机最主要的形式,产生阶级流动。
经过梳理可以发现,消费账户中也有资本积累相关的项目,而投资账户中各项目的属性对资本积累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我们转换视角,根据项目对资本积累不同的作用,将以上项目重新按照是否有益于资本积累的非资本账户、资本账户进行重新分类。
必要型生活资料/生存资料
改善型生活资料
再生产生活资料
信息不对称证明
风险对冲资料:即风险对冲(负 β)投资,一定程度上维持阶级水平
发展资料:切实提升生产能力与效率的资料,如人力资本、身份资本
生产资料/手段: 具体包括对厂房、设备、创业市场的股权投资等有形资产,也包括知识产权、生产力工具软件(如数据库)、经营渠道、品牌IP等方面(不一定是被明确定义和公开谈论的)生产手段的掌握。
资本投机
货币储值
小布所掌握的资本,主要以“身份资本”、“人力资本”为主,如房产及其带来的户口身份、学历及其带来的门槛证书、小份额金融投资品等零散资本。这样的特点就产生了两种平行的生产关系 —— 一方面,小布(或其家庭所有,个体无法支配)掌握的零散资本份额使小布掌握了与底层普罗争食可变资本份额、成为中大资本帮凶的能力,让其能够拥有相对稍好的生活水平与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小布尚未完成完全的资本积累,无法完全掌握自身劳动所需的生产资料,或因无法抵御经济周期风险导致无法完全倚赖资本增值进行吸血,又或因资本增值无法完全支持小布的精神焦虑所需(在大部分小布看来即是“日常生活”所需),小布仍然在经济结构上被迫高度倚赖自身劳动。
在这种“双轨制”结构下,小布的异化人格被进一步加强。最终,小布去到了他们该去的地方 —— 被资本主义文化符号俘获,成为资本帮凶或精神资本家,同时被资本压制、成为“资本后备军”。
归根结底,对后现代资本主义环境下的小布们来说,普遍不缺少物质上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供应(不可抗力的例外因素在后文也将考虑在内),即不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供应。但事实上,小布群体却普遍存在一种复杂、纠结、自相矛盾的共性精神焦虑。这种焦虑实际上自小布诞生以来便有之。但在后现代消费主义图景与后工业时代科技相结合后,这样的焦虑成为一种更为极端、广泛的共性,小布群体的私有资料大部分耗费在对抗此类焦虑的消费上。具体来看,这种精神焦虑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小布对现有秩序下自己获得的阶级地位、市民生活图景有着无意识、扭曲的幻想与迷恋 —— 他们或多或少的知道大多数工人、农民的生存状态才是这个社会的常态,但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小布选择性的不直击现实,下意识的、一叶障目的认为自己的阶级与生存状态才是社会生产生活需要不变的“正常”,是与底层普罗有着(表面/资本符号系统上的)差距的。这让小布们生产了一种病态的异化身份认同和价值观 —— 我 = 资产;我 = 学历、我 = “圈子”、我 = 优异的工作岗位、我 = 消费、我 = 容貌 ……
为了维持这种与底层普罗的差异,以及维持小布自身极其脆弱人格(一般是财务人格)的稳定性,小布的私有资料规划天生、无意识的向非资本积累方向靠拢,这种靠拢不一定是纯享乐的,但一定是深受后现代消费主义影响的。例如教育奢侈品化、医美消费、超前消费、符号性享乐奢侈品化、生产资料奢侈品化等。这导致小布普遍存在改善型生活资料、再生产资料投入过剩,以及再生产资料转化不充分的问题。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这种焦虑,“永久的”与底层普罗大众拉开差距,绝大部分小布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相信资本主义所描绘的阶级晋升图景 —— 通过努力劳动即可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在某一个质变的点上完成“华丽转身”,成为真正的资产阶级。但现实却是,因为小布只能掌握极小部分利润(如绩效),随着生产或创造的商品总价值越大,自身的剥削率或压迫率越高,则小布不得不拿出自己掌握的不多的私有资料,投入到无底洞一般的再生产中,以填补超额剥削或超额压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劳动能力凭证本质上是帮助资本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识别风险的工具,这类成本应由资本承担,但在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类风险识别成本被转嫁给了劳动者。
我们以一个极端情况举例,假设一个拥有证书、但毫无工作能力的劳动者 A,与没有剩余时间/精力/金钱获得证书、但拥有丰富实践与理论经验的劳动者 B 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中竞争。毋庸置疑,劳动者 A 将在后现代资本主义的环境中大概率胜出,而劳动者 B 甚至有可能无法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资格。因此,凭证不但是一项被资本转嫁的风险识别成本工具,还是一项挤占其他劳动者可变资本份额的底层互害工具。从整体来看,劳动能力凭证不产出额外的剩余价值,加深劳动者内耗、产出了更为系统性的失业劳动后备军。
在实践当中,不少小布对劳动能力凭证符号化的资本主义叙事深信不疑,盲目的将资料投入到自以为的“人力资本”中,非但没有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与能力,从根本上也无益于资本积累,还在不断承担资本转嫁的成本。同时,劳动能力凭证也潜移默化的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一方面,由于对发展资料的消费逐渐被异化为专业化劳动能力凭证,出现如纯粹刷学历、刷简历等纯粹购买劳动能力凭证的行为,大量非专业劳动无法被市场定价或被低估,失去了其在当下资本主义市场的价值。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迷惑与阻碍了小布将发展资料消费充分利用并转化为对自己资本积累有益的“人力资本”的主体性发挥。
马克思早已揭示资产阶级的产生过程:要么进行血腥的压榨与剥削,要么进行冒险的投机。在后现代赛博垄断资本大鱼吃小鱼、市场份额瓜分殆尽的环境下,资本投机门槛高、失败概率大。一旦投机失败,小布阶级滑落的焦虑就将成为阶级滑落的现实。当小布认识到这个问题后,资本投机成为了空谈,小布又不得不逃回阶级滑落焦虑导致的或虚无主义的、或体验主义的意识形态旋涡中去,重新将资本投机资料份额分配到改善型生活资料或再生产资料项目中去。
在经典观念中,生产资料主要是有形的设备、厂房等工人劳动所必须的资料。对于大部分为脑力劳动者的小布来说,我们需要回到马克思,重新梳理何为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原意为 means of production,即生产手段。对脑力劳动者来说,设备、厂房即数据库等软件,以及电脑、办公场地等,但这仅是脑力生产资料中的部分份额。必须明确的是,资本家在市场上建立、购买或交换销售渠道、品牌、劳动力等脑力生产要素的方法与渠道,以及对信用体系的利用和信用积累,才是核心的生产手段。小布在劳动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紧密没有结合在一起,而是普遍盲目的相信职位、工资等资本主义定义的增值符号,没有深刻的看到脑力劳动被公司组织起来背后的结构。这导致脑力小布在离开了公司等垄断性渠道后,也难以组织起有效的生产与商品流通网络,无法抢占市场份额。
自此我们可以看到,小布在对私有资料规划(或无意识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以下几个问题。
投入端:
过度的改善型生活资料投入;
信息不对称证明成本被转嫁;
资本投机量级小、投机能力不足,不可持续;
忽视生产手段与长期资本的积累
产出端:
再生产资料转化不充分;
发展资料转化不充分;
未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信用体系机制
将在手掌握、可深度影响的资料划分为非资本账户、资本账户,划分清晰的项目边界。因为理清边界的目的是计算私有资料规划分配的占比,所以可以现金、现金流、原价或折损价等方法进行计价,保持口径统一即可。例如,以每月现金流为口径,在每月收入的现金流、到现金支出的过程中,多少现金比例分配给了必要型生存资料,而现金支出在改善型生活资料的现金支出占比为多少?
账户/项目 | 占比 |
---|---|
非资本账户 | |
必要型生活资料 | |
改善型生活资料 | |
再生产生活资料 | |
信息不对称证明 | |
资本账户 | |
风险对冲 | |
发展资料 | |
生产手段 | |
资本投机 | |
货币储值 |
通过划清边界与持续跟踪,我们很容易会发现自身私有资料规划出现的问题。
不需要每时每刻都跟踪,一大段时间做一次,主要盯着支出高的打
原则一:通过改造认识论,缓解精神焦虑,提升再生产资料的转化率
原则二:降低非资本账户的分配,提升资本账户分配
原则三:保证发展资料、生产手段投入的占比,并切实提升发展资料的转化率
原则四:根据现实经济形势,改变风险对冲(防御)、货币储值(均衡)、资本投机(进攻)在资本账户中的占比
原则五:根据负贝塔最小保障理论,建立风险对冲机制
原则六:利用好信用体系机制,将信用转化为资本账户项目,而不是非资本账户项目
由于前述的各类原因,这样广义的保障无法在动荡与变化的新时代形势下为个人提供根本上的保障。因此,-β 最小可行保障理论主要关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活资料。
什么是贝塔“β”?
β(Beta )是源于统计学、主要应用于金融/投资学中的风险溢价指标,泛指与独立事件特性无关的系统性风险及其带来的收益。
什么是负贝塔“-β”?
在保险学中,保险的风险与收益比为负数,即 -β。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人希望 -β 事件发生,当一个标的 β 系数为负时,风险发生时才可获得收益,且发生的风险越大、获得的收益越高。从投资学的角度来看,-β 投资(如购买特定的保险)则是一种对冲型投资策略。
一般来说,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均属于 -β 保障
为什么应用 -β 最小可行保障理论?
金融系统本身(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子行业)存在金融行业的大 β 系数,在经济金融大规模系统性风险发生时,虽有国家机器的强制背书,但仍存在不少的银行、保险公司延期兑付或拒绝对付的案例。此外,保险服务相对门槛较高、条款复杂,在不可抗力风险发生时,投保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及时获得相应赔付或保障。基于以上两点,将 -β 最小可行保障理论应用于实践将成为相对于社会安全网更为根本的保障。
183Aa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