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判決或讓人感到情感上難以釋懷,理智上也難以接受。這樣的情況需要分開處理:情感上,我們要找到調整情緒的方法;理智上,則需思考如何在這樣的現實中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然而,並非所有問題都能找到解決之道。面對無法處理的困境,也無須過度自責或感到無力。這些往往是超出個人控制的「非戰之罪」。接受這一點,或許是首先需要學會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常思考:如果能儘量達成人生的某種意義,是否已經足夠?世上有許多領域,我們或許鞭長莫及,但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部分,那還是可行的。
那麼,人生意義究竟是什麼?這本沒有標準答案。但若參考儒釋道的觀點,儒家講「仁義禮智」,道家提倡「天人合一」,佛教則強調「減少慾望」與「避免造業」。如果能在這些標竿上有所收穫,也許已足以無憾,甚至可以說是踏上了正途。
當然,社會中不乏令人唏噓的故事。有時我們會為他人的遭遇感到惋惜,思考為何他們無法有更好的結局,以及未能飛黃騰達。但或許,他們心中的標竿並不在我們的視角之內。他們或許更靠近了自己的內心目標,甚至更接近儒釋道的價值觀。這些際遇,往往只能歸於命運的無常,非人力所能左右。
謝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