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前,USDT 首次发行在比特币的 Omni Layer 协议上;今天,决定稳定币的发展速度与距离的,已经不是「铸造」的那一下,而是它能否穿过钱包、桥接与商户网络,汇成一张真正可用、可扩张的「路网」。
在《精通稳定币》播客第二期《稳定币从「发行时代」进入「分发时代」的关键转折》中,Cobo 稳定币周报主编 Eloise 用一句话点破趋势:“发行正在变薄,分发正在变厚。”
我们将延续 Eloise 的核心观点,对当下稳定币分发领域的「战场」做一个描绘。
先说「发行变薄」。过去,发行稳定币像一门重工业,要自己搞定合规、储备、审计和风控,门槛高、差异大。现在更像「按需购买」的云服务:Paxos、Bridge、Stably 等第三方把合规、储备、审计、KYC、智能合约、多链部署等复杂的流程打包成 API 或白牌方案,企业只需接一套接口就能上线自己的稳定币。比如 PayPal 的 PYUSD、Metamask 的 mUSD,并不是从零自建,而是借助合规发行商提供的「代工发行」,因此边际成本很低。
同样地,法币入金、身份校验和清结算也在被多家供应商(Stripe–Bridge、Sardine、MoonPay 等)做成标准化模块,开发者几行代码即可接入,可理解为「即插即用」。当发行变成可外包的模块化服务,真正稀缺的,不再是「能不能发」,而是「发出来的币能不能被自然用起来」。
稳定币的分发能力是一整套在真实工作流中站住脚的路径:项目募资与 Launchpad 如何更快汇聚同时把「打新用户」转化为「早期使用者」;钱包与跨链桥如何把「获取稳定币—进入应用」的路径做成默认;PSP(支付服务商)如何把清结算藏进后台,让前台「无感」但体验更好。这三类高势能场景,正在构成稳定币分发时代的范式。
第一类,是交易所 Launchpad 把「募资—任务化空投—二级流动性」做成标准三段式:头部平台 Binance Launchpool、OKX Jumpstart、Bybit Launchpad 等近半数新项目以稳定币计价;接着在募资阶段,把空投、积分、手续费减免或通行证等任务化机制嵌入其中,把「打新热情」引导到「产品内行为」;最后,在上线前即与流动性合作伙伴锁定做市深度,推出稳定币交易对。
这条路径的现实样貌,已经在少数标志性事件里显了形。Eloise 举了一个标志性案例:加密交易所 Bullish 今年在 IPO 募资共筹集 11.5 亿美元,全部以稳定币结算,覆盖 8 种稳定币,主要在 Solana 网络铸造,由 Coinbase 托管,是美国资本市场首次 100% 稳定币收款的公开发行案例。传统华尔街投行 Jefferies 在这笔交易里摇身一变,承担起「结算和交付代理」的角色,协调发行方完成链上交割,标志着稳定币已成为一级市场融资与分发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新的募资加速器。
更直观的例子是交易平台 Hyperliquid。它把一个项目从「募资到上线」的全流程,搬到同一条链里做成流水线,用三套原生标准和两个资金池,把四件事一次做完:募资、发币、空投、上所。 近日,Hyperliquid 将自营原生稳定币 USDH 的发行权摆到链上,由社区验证人投票决定谁来发、怎么发。
对一个日交易量巨大的衍生品平台而言,保证金、盈亏结算、LP 计价都要用稳定币;一旦 USDH 成为「官方结算单元」,就等于拥有 24/7 的刚性需求池——这是任何外部稳定币都难以复制的冷启动优势。也因此,多条技术路线的发行商同时「抢单」:Paxos、Agora、Ethena、Frax、Sky 等纷纷提交提案竞标,承诺把 50%–100% 的储备利息按规则回馈生态(用于代币回购、用户补贴或流动性激励);与此同时,USDC 发行方 Circle 迅速宣布将原生 USDC 与跨链传输协议 CCTP 部署至 Hyperliquid,试图稳住自己的分发地盘。你很难再把这理解为「谁更会发』的技术比拼,它更像一场公开的「分发入口之争」:谁能把利息、流动性与合规能力更有效地变成“更顺的路”,谁就更接近胜出。
第二类,是把入口做成「默认路径」。对大多数用户而言,默认即选择。当一个钱包把「用银行卡买入稳定币—一键跨链—进入目标应用」的路径,做成无需思考的一条直线,再复杂的跨链路由与风控都藏在后台,分发这件事就完成了一半。
PayPal vs Stripe
从具体案例来看,PayPal 将 PYUSD 植入 PayPal 与 Venmo 两大分发渠道,覆盖数亿用户,使稳定币既能在用户之间点对点流通,也能用于商户支付。稳定币在这里并非作为一种新资产被单独推广,而是无缝嵌入既有支付网络,强化用户粘性与支付闭环。用户无需学习、迁移或跨平台操作,就在原有的支付场景中自然采纳了稳定币,这是一种「生态内渗透式」的扩张。
Stripe 的路径则不一样,是通过 API 与 Bridge 接口,让钱包(如 MetaMask)或商家能够将稳定币直接接入其支付网络,甚至发行专属代币化资产。这样一来,数百万商家不仅能接受稳定币支付,还可能成为发行方,用稳定币构建新的忠诚度体系或资金流通机制,加速稳定币在主流商业中的应用。这种模式带来的稳定币采纳是多元化的、系统化的,商户、用户、钱包之间的交互(如支付、兑换、消费)将在其中不断放大网络效应。
在MetaMask 与 Stripe 的合作中:在「发行端」,MetaMask 不自建储备,而是把全套合规外包给 Stripe 旗下的稳定币平台 Bridge——由 Bridge 负责美元储备托管、月度审计、合约部署与 KYC/AML,用户在钱包前端即可 1:1 铸造/赎回 mUSD(也称 mmUSD)。美国用户可以通过 Stripe 通道用借记卡或 ACH 直接买加密资产,这个入口同时覆盖移动端、浏览器扩展与 Portfolio 网页。使用场景方面,mUSD 先在 Ethereum/Linea 流通,后续接入 MetaMask Card 做线下支付,并与 Aave 池子打通,用户可以在钱包内直接存借获得利息。Stripe 当「代工厂」管钱与合规,MetaMask 负责 3,000 万用户的入口与场景,双方各取所需——Stripe 获得链上增量,MetaMask 把「发币息差」变成了钱包收入,并向用户交付“原生稳定币+出入金+支付”的一条龙体验。
这个变化不只是体验优化,而是流量分配结构的改写。Eloise 的看法很直接:当法币入口与跨链路由被打包为「默认」,新手第一次操作的成功率、完成时间、漏斗流失点都会发生位移,交易所的入金地位相应被弱化,价值逐步沉淀到钱包与支付网络的连接处。分发的杠杆,不是「多给补贴」,而是「少让用户思考」。
第三类,是把清结算藏进后台,让前台「无感」。如果说钱包与桥是前台门面,商户支付与 PSP(支付服务商)就是后厨与仓库。把这部分做好,远不止是提供一个收币地址。真正的工程量在后台:把稳定币清结算、发票对账、风险管控、售后争议与本地化兑付全部接起来,让商户和消费者在不改变前台习惯的前提下,享受更快的结算与更低的成本。
在 Eloise 的观察里,PayPal 与 Stripe 在这里提供了两种几乎对照性的路径。PayPal 以「渠道驱动」为核心,依托 PYUSD 与既有支付网络,将稳定币嵌入自有产品体系,形成封闭循环的支付与结算生态,优先在内部闭环中沉淀规模与效率;Stripe 走「平台驱动」,通过收购 Bridge、Privy 并自建高性能结算公链 Tempo ,把发行、合规与清算能力 API 化(Stripe 的「Tempo结算公链」可理解为其清结算底座),向外部应用与钱包开放,甚至让第三方通过 Bridge 发行场景化稳定币,再通过 Stripe 的商户网络流通。两条路径的共同点,是都在把稳定币的「生命」延长,让它不再只是出入金工具,而是企业财资、供应链甚至忠诚体系里的流通资产。
Eloise 也提醒,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增长范式」正在发生:如果分发依赖补贴与分润,后来者总能用更低价格涌入,银行等传统机构加入后,价格优势更难维持。真正的长期优势,必须来自「工作流的深度」——把支付与发票、对账、供应链、薪酬连接起来,让场景化数据沉淀为风控、信贷与增值服务的土壤。
按照 Eloise 的观察,这种「从基层自然扩散」的路径,甚至延伸到了更意想不到的角落:从 AI Agent 到农业,再到足球俱乐部,USDT 的「街头美元」属性在不同场景里被反复验证。它为什么能穿透这么多边界?不是因为哪一次激进的补贴,而是因为它始终贴着「钱该怎么花、该怎么收」的最短路径在走。
把视线从当下稍微望远一点,分发的边界其实已经开始从人的入口,扩展到「机器代理」的入口。当 AI Agent 不再只是一个对话窗口,而是可以自主下单、续订、购买算力与数据集时,支付系统会先一步感到压力:一条真正为支付清结算而生的链路,必须把「权限、限额与风控」做成可编程的底层能力,像操作系统的权限管理那样,对单次支付、日累计与商户白名单做细粒度限制;也要像风控策略引擎一样,把异常识别、来源可信度与地理规则装配起来,实时调整。传统公链并非不行,但「为高并发小额支付定制」的空间仍然很大,这也是为什么「清结算型专用链」被越来越多团队提到。
你不妨想象一个由 Agent 驱动的创作者经济:智能体替你分发内容、自动购买推广位、为粉丝开通微订阅,按地域与时段动态调整预算。每一笔扣费都很小,但频率极高;每一次支付都需要被策略化管理,但不能拖慢体验。只有当「权限—限额—风控」。被写进支付底座,且能被上层直接调用时,这种新型应用才会显得自然。这一前瞻与我们在「分发时代」所看到的逻辑,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面:当动作从人转向机器,分发的「路网」也要同步升级。
回到开头那个判断——发行变薄,分发变厚。Paxos、Bridge 之类的公司把发行商品化,降低了稳定币的入场门槛;而分发,把「怎么让它留在场里、跑起来」的能力,推到了台前。募资的三段式、入口的默认路径、商户与 PSP 的无感清结算,这些看起来分散的做法,指向的是同一条主线:稳定币的价值,在「被放进了哪些日常动作里」。当动作连成场景,场景解锁效益,稳定币才真正从一枚资产,变成一套基础设施。
关注我们:X(@MstrStablecoin)
Share Dialog
MstrStablecoin
Support dialog
All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