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傳來的消息,美國獨立電影的老牌導演、監製羅渣哥曼(Roger Corman)與世長辭了。享年98歲。
按我們的標準算是「笑喪」吧。哥曼不但長壽,而且一直活躍影壇。10年前,電影節選映拍他的紀錄片《羅渣哥曼B片天王》(Corman's World),該片令新一代觀眾有機會從頭認識哥曼。戲裏哥曼受訪的段落,大概是在2000年以後才拍的吧。他侃侃而談,繼續拍他低成本的cult片、動作片。屈指一算,他那時也去到七十多、八十高齡了,卻仍精神奕奕,興高采烈的拍電影、聊電影。
近10年少讀到他的新聞,早陣子一段網上短片拍到他的近况。紐約著名的影碟寶號Criterion Collection,經常邀請影人造訪他們的影碟藏庫,哥曼去年年底就涉足過。他拿起名片的影碟,回憶與布丹諾維奇、史高西斯等人的淵源。因年事已高,他沒有像其他嘉賓般,一邊瀏覽藏庫一邊挑選,而是定定坐着,提着影碟細談。那時候他也將近百歲了,思路、語言仍很清晰,並且貫徹他斯文、儒雅的形象。他愛穿恤衫西褲,說話慢條斯理的。想起來有趣,提起哥曼,資深戲迷會想到cult片、剝削片、動作片等,他本人的氣質卻與出產的戲大相逕庭。電影圈不都是講究權力的?我們印象中的大牌導演、監製,總是趾高氣揚的大男人。哥曼的戲不是很通俗甚至壞品味麼?常有個說法,什麼人拍什麼戲。可是以上兩種印象(大男人、鄙俗),套到哥曼身上竟然都不合。這又再說明了,現實比小說離奇。
哥曼應該有很好的學養。他年少時在哈佛念工程,畢業後不想成為工程師,於是轉投電影公司當信差去,慢慢走上電影路。他1926年生於底特律,3歲時美國爆發了經濟大舊條。他少年時期,國家捲入二戰,哥曼成年後曾於海軍服役。戰後,他透過軍人基金,到過牛津深造文學。他喜歡美國19世紀的詩人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960年代曾拍過8齣改編愛倫坡小說的古裝懸疑片,包括1960年的《古屋驚魂》(The House of Usher)。《古屋》的原著早陣子又成熱話,因為剛剛被改編成Netflix的劇集。
去到《古屋驚魂》時,哥曼雖然才30多歲,他的電影生命已翻了一番。他的「愛倫坡」系列,以彩色闊銀幕攝製,有卡士(雲遜派拉斯);比他出道時拍的低成本戲,已經講究多了。哥曼1950年代從歐洲回洛杉磯後,開展自己的電影事業。時勢造英雄,哥曼開始製作電影的時代,荷李活片廠制度開始從頂峰下滑,獨立製片如雨後春筍。那年頭,汽車漸次普及,人口往近郊遷移、汽車影院(drive-in)大行其道。哥曼甫開始的電影夢,不是入大片廠拍大片,反而是拍低成本的獨立片、B級片。小本經營,尤其針對汽車戲院、聯映(double feature)戲院觀眾的口味。
哥曼從來不扮高深,他精打細算,以有限資源拍娛樂至上的類型片。慶幸那個年代,觀眾不會對土炮的特技斤斤計較。哥曼在1950年代中開始,拍過一些怪獸片等片種。黑白攝製,製作簡單,片長一小時多些(剛好滿足長片幅度);攝製成本維持在幾萬美元,刀仔鋸大樹,票房動輒收回幾十萬。只有這樣,電影才可以長拍長有。影迷、影評聊電影,常把焦點放在導演、明星身上,論述美學或象徵。常忘了它本身也是一盤生意,背裏其實同樣需要像哥曼這種精於量入為出的監製專才。
關於羅渣哥曼,1998年曾出過一本書叫How I Made a Hundred Movies in Hollywood and Never Lost a Dime,作者為Jim Jerome。2010年大陸出過譯本,譯為《剝削好萊塢》。不是說笑的,哥曼由於拍得慳、拍得快,他電影的產量驚人。維基資料載,他從1954年到2008年,共監製過385齣、導演過55齣影片!我們從前愛嘲笑舊時粵語片有些粗製濫造的,叫它「七日鮮」。哥曼更厲害,必要時他只用3日綵排、兩日拍攝即可完成。
有時上一齣戲的佈景未拆,哥曼與時間競賽,索性在拆景前再拍一齣。例子之一為1960年的《綠魔先生》(The Little Shop of Horror),講一株食人花的,1980年代曾被翻拍成彩色版本。有時,哥曼會借大片的宣傳聲勢,預先搶食「頭啖湯」。比如1958年,大明星主演的史詩巨製《七海霸王》(The Vikings)快將公映,哥曼於是趕緊在月內拍成同樣以維京人為題的The Saga of the Viking Women and Their Voyage to the Waters of the Great Sea Serpent(有史以來最長片名之一),比《七海》提前面世。《七海》成本300多萬美元,The Saga只需要七八萬。
那有點像香港電影業的蓬勃時期,1950年代邵氏對電懋或1980年代類型片一窩蜂的「搶拍」、「濫拍」現象。不過荷李活勝在市場大,大片、細片各有好尚,好像沒有引起像香港影業批評搶拍是「惡性競爭」的怨言。或許這樣說,哥曼雖然拍得多、拍得快,卻不一定就粗製濫造。幾天前得知他離世後,我找回一大堆他導演、監製的戲來看,觀映過程大都津津有味。從製作的角度,那些戲坦白說其實毫不失禮。
比起今天的科幻blockbuster,哥曼1950年代的神怪B片《指髮魅怪》(It Conquered the World)、《海底怪獸》(Monster from the Ocean Floor)或《巨蟹之逆襲》(Attacks of the Crab Monsters),論奇觀當然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正礙於技術與資源所限,電影人花盡心思製造特效、怪物若隱若現,整體氣氛的營造出色。《剝削好萊塢》一書也提到了,1970年代史匹堡的《大白鯊》面世;全片講鯊魚咬人、角色要對付它,鯊魚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當時已有人指出,它不就是羅渣哥曼幾十年前拍怪獸片的慣技?分別只在,哥曼版本的製作費便宜得多而已。
哥曼縱橫銀壇逾半世紀,成立過不同公司,電影計劃多不勝數,從中的確扶持過不少後起之秀。史匹堡也許只是看哥曼的戲受到啟蒙,另一位科幻片的大導演占士金馬倫,出道之初曾為哥曼打工。金馬倫導演的處女作《食人唔𦧲骨》(Piranha II)拍食人魚,該戲本來就沿自哥曼的體系。這次我看哥曼1957年的《巨蟹之逆襲》,講一班軍事精英到荒島的基地調查,過程中發現身陷險境,然後陸續被殺害。好些場面,顯然影響到金馬倫後來的科幻經典《異形續集》。
值得一提的是,羅渣哥曼對後晉的提攜,遠不只限於特技片、科幻片。哥曼沒進過電影院校,他拍戲的環境卻無意中變成「羅渣哥曼電影學院」,是初出茅廬電影人試煉的道場。1970年,哥曼與Julie結婚,兩人同偕白首,育有4名子女。工作上,Julie跟哥曼一樣能幹,她擔任很多影片的監製。哥曼夫婦締造的電影攝製機會,可說是1970年代「新荷李活」運動的其中一個搖籃。
《教父》的哥普拉幫過哥曼拍片、《太陽神13號》的朗侯活在哥曼旗下演而優則導、《沉默的羔羊》的莊納芬狄米,好些年為哥曼的公司構思、執導「剝削電影」。彼得波丹諾維奇拍出名作《最後一場電影》前,才拍完哥曼監製的騎尼科幻片《太空搜秘》(Voyage to the Planet of Prehistoric Women)。《太空》是哥曼從蘇聯買回來的科幻片,他叫波丹諾維奇把一些靚女特寫剪進去,改頭換面成為一齣新片。
還有馬田史高西斯,他1972年導演的第二齣長片《列車女賊》(Boxcar Bertha),正是由哥曼及其妻Julie監製,他們當時所屬公司American International Pictures的出品。史高西斯回憶起來仍充滿感恩,他說哥曼教曉他如何有效地拍電影,《列車》只用26天便拍完。史高西斯到第三齣片《窮街陋巷》時,也有徵求哥曼意見的。哥曼建議把主角統統改為黑人(是時「黑人剝削片」流行),史高西斯想想覺得不大對勁,他是要拍美籍意裔的故事啊,才毅然離開導師的福蔭。
不過,縱使《窮街陋巷》與哥曼無關,史高西斯在該片後段,安排狄尼路、基圖兩個主角,在電影院全神貫注的欣賞1964的影片《萊姬婭之墓》(The Tomb of Ligeia)。該片是羅渣哥曼改編愛倫坡小說的古裝恐怖片中,另一代表作。
羅渣哥曼不單為他人作嫁衣裳,他自己也執導過一些不錯的作品。例如他首次當導演的《江湖五霸》(Five Guns West),1955年出品的彩色西部片。看上去成本不高,全片卻一氣呵成,旅程拍得緊湊,美艷女角Dorothy Marlone戲份非常重、形象不讓鬚眉。對了,若說到演出的陣容,在哥曼的電影中經常會找到明星未紅時的身影。積尼高遜就是來自哥曼電影的,他在1958年的《吶喊小殺手》(The Cry Baby Killer)演一個劫持人質的反叛少年。
1960年代的反文化、學生及民權運動,有時不多不少對應了羅渣哥曼無拘無束的獨立精神。那段時間,他執導過最少兩部傳世的佳作。一是1966年的《野性天使》(The Wild Angels),彼得方達主演,反叛狂野電單車幫派的故事。反建制、虛無、浪蕩、自由,本片啟發了方達幾年後演的《迷幻車手》(Easy Rider)。另一是1962年的黑白片《入侵者》(The Intruder),那年頭無比破格的種族議題作。威廉薩納(當時仍未演《星空奇遇記》)演一個潛入美國南部小鎮的神秘男子,煽動當地民眾反抗「廢除種族隔離」法例。今天回看,《入侵者》仍十分震撼。
前文提到,《剝削好萊塢》一書的原名How I Made a Hundred Movies in Hollywood and Never Lost a Dime。羅渣哥曼真的沒拍過賠本戲?不是的,間或有極少數的例外,《入侵者》正是其一。也許它走得比時代太前了,當年的院商、觀眾難以接受。
哥曼1967年拍過一齣叫《迷幻旅程》(The Trip)的戲,同樣由彼得方達主演。該片探討LSD迷幻藥文化,片中大量實驗的蒙太奇剪接,異常創新;剪接師肯定是嗑藥上了頭才剪得出來的。一向事必躬親的哥曼,為了要做好資料蒐集的本分,當時少不免也要親身體驗LSD一下。
羅渣哥曼簡直是本讀不完的電影百科,什麼類型的電影他都染指過。知道他後來還監製過什麼影片麼?他與胞弟Gene於1970年成立的New World Pictures,出品或發行過不少大灑鹽花的剝削片,包括拍完又拍的「女子監獄」系列,例如1972年的《夜班護士》(Night Call Nurses)、1974年的《春滿香粉寮》(Caged Heat)或1975年的《封面女郎》(Cover Girl Models)。網羅大堆身材豐滿的美女,有理無理都露露乳房、牀戲一場接一場。《封面女郎》竟然還來香港取景呢!
諷刺的是,羅渣哥曼同時以New World Pictures的名義,引進1970年代的世界藝術名片。他揚言希望讓更多觀眾看到那些好電影。當中包括,英瑪褒曼的《哭泣與耳語》、費里尼的《當年事》及黑澤明的《德蘇烏扎拉》等。聽說,他還把一些藝術電影發行到汽車影院去。哥曼的公司發行外語片,還因此贏得了幾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座。
反而哥曼終身與獎項無緣。無法子,所有人認定他只拍B片、cult片、類型片,只着眼投資與回報,擠不進「電影藝術」的殿堂。多年以來,已不知多少人向奧斯卡進諫過了,應當肯定哥曼對美國電影的豐碩貢獻。2010年,奧斯卡終於向他頒發了終身成就獎項,表揚他對電影及電影人的啟迪(For his rich engendering of films and filmmakers)。《羅渣哥曼B片天王》片末有記述頒獎禮的。不同年代的後晉聚首一堂,齊齊為哥曼那份遲來的肯定,展露燦爛的笑容。
哥曼離世,老套說一句,竟無疑問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他發行過的剝削電影,在「政治正確」年代注定會被蔑視。他所代表的B片文化,幾十年前自《星球大戰》、《大白鯊》這類大片廠的blockbuster問世後,已淪為過氣產物。今天美國片要是拍科幻題材,動輒都要過百萬、千萬、上億美元的投資,不可能再回到1950年代的土法煉鋼了。
哥曼曾說過,(3500萬美元拍一齣戲的)方向是錯誤的。那些財富應該用得其所,大可拿去改建貧民窟。哥曼先生啊,只恨大江東去,一切再回不了頭了。
(按:串流平台當道、影碟逐步被塗汰,哥曼的電影一點不好找。Netflix的片庫,經常被批評欠缺老電影的,這方面就付之闕如。YouTube可能找到一些舊片的,其餘,不妨讀讀The New York Times的Roger Corman's Best Movies: A Streaming Guide。某些串流平台,可以零星租看。)
原文網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240519/s00005/1716050947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