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subscribers
匯豐銀行宣佈全購恒生銀行股權,將其私有化。這恍惚歷史重演──當年救過恒生一次,如今再度出手襄助。只是這次的手術更大,需要藉由全購,方能讓恒生復甦。
翻查恒生2025年中期業績,其「總減值貸款」高達550億港元,規模龐大,甚至超越許多大型公司的市值。恒生是否有能力自行消化,殊難斷言。
更嚴峻的是,這些不良貸款集中於商業地產(CRE,Commercial Real Estate)。據Bloomberg專欄作者Shuli Ren(任淑莉)所言,恒生目前已有約20%的香港CRE貸款歸入不良貸款。一方面顯示撥備龐大,銀行態度審慎;但另一方面,剩下的仍有80%。假如巿道未能回暖,它們是否也會淪為不良?一旦疊加,問題只會更大。
作為環球巨擘,匯豐財力遠勝恒生,且沒有集中於香港CRE,故較有餘力去吸收這些損失。
然而,匯豐以高達30%的市場溢價,相當於高達1.8倍的市帳率,收購貸款質素欠佳的銀行,投資者顯然不買帳,股價即日大跌5.97%。愚見認為,15%的溢價已經足矣,那既已能給予恒生股東甜頭和脫身之機,又能替匯豐節省約500億港元,保留部分回購空間,匯豐股東的心理大概能較為平衡。
匯豐接手這些不良資產,其實帶點賭博成分。如果CRE市況下滑,損失就會變大;反之巿道變好,部分不良貸款也有可能重拾償付能力。問題在於,匯豐的投資者是否願意與管理層「共押此注」。
至於香港CRE能否否極泰來,雖然我們沒有水晶球,但我並不樂觀。僅談談零售。銀行近年大幅縮減分行,本來就是CRE下跌的元凶之一。更甚者,香港最常見的店舖,長年至今竟然都是地產代理,其數目過多早已人所共知。就算香港樓市反彈,炒風也不會如昔日熾熱,地產代理的需求相信仍會減少,那又造成未來「吉舖」。佔地甚少的兩餸飯取代舖大的快餐店和酒家,出生率下降壓縮幼稚園和補習社租戶,以及各政治不正確組織與黃店等退場,甚至連議員辦公室也隨直選議席減少了,都會造成空置。這只是我立時想到的,並未認真細究,但我對這個板塊確實信心不足。只能祝福匯豐了。
不過就算CRE沒有好轉,假如香港經濟向好,匯豐趁機獲取更多巿場份額,本身仍是有利。特別是在零售銀行與中小企業貸款領域,恒生原本的優勢可被整合進匯豐的龐大網絡,匯豐將能鞏固它在香港的龍頭地位。
合併後,恒生會否裁員是另一焦點。初段為求穩住軍心,可能不會有行動,但長遠而言一定有些崗位是重疊的。有一組人手亦可能再無必要,也就是恒生的投資者關係部門,因為已不再需要準備年報及股東大會。我剛查閱的2025年中期報告,或許將成為最後的歷史見證。
(寫於2025/10/9)
Share Dialog
謝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