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subscribers
回想在香港面對颱風的日子,其中一項常見擔憂便是「爆玻璃」。
香港不少物業喜歡設置窗台,也就是窗戶是由牆身向外凸出。這與過往的土地計價方式有關──窗台面積並不計入土地售價,卻可計入樓價。發展商興建窗台,便能以零土地成本,多賣幾十呎,從中獲利。雖然他們都美其名說香港消費者喜歡窗台。
後來售樓改以實用面積計算,窗台在售樓時也不能計價。結果窗台式微,好像消費者忽然又不再喜歡窗台了。
但無論如何,因政策行之已久,目前香港仍是遍布窗台。
這種向外凸出的窗台,受風面積更大,而且欠缺遮擋,在颱風中顯得特別脆弱。
相比之下,台灣住宅少見窗台,反而常在窗戶上方加設「雨遮」,讓窗戶凹進去,免受風雨直接衝擊。台灣居民更重視安全感,多於採光和通風。
不少香港人睡在窗台旁,甚至床褥就放在窗台之上。一旦玻璃爆裂,後果不堪設想──除了被碎片割傷,如果破洞太大,還有墮樓風險。
發展商要香港人做勇者,但好像卻沒有提供足夠保護。至少,他們可否言明這塊玻璃可以承受多少風力?今次強颱「樺加沙」已知時速約200公里,如果售樓說明書列明窗戶能承受更高風速,起碼市民的心裡會踏實一些。儘管建築條例要求能夠承受十級颱風,但從幾年前強颱「山竹」襲港所見,承受力的裕餘似乎有限。
若能事先公開測試數據,市民就無須以身犯險,在真實颱風中進行「真人試驗」。市民也無須終日疑惑,究竟這塊窗戶有多強大。而一旦知道窗戶僅能承受時速200公里,至少今晚不要睡在窗台。
但千萬不要含糊其辭,說能夠抵擋百年一遇的颱風──那毫不精準,而且我們已遇過太多百年一遇了。
Share Dialog
謝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