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subscribers
港股大漲。
現況耐人尋味,因與市面南轅北轍。我沒有失憶,不會忘記剛剛才有14家舒適堡健身房疑似結業,9家Outback美式餐廳宣佈結束,以及常常鼓勵大眾買舖的那位仁兄,旗下商舖也相繼空置。寫字樓空置率亦極高。隨著商用物業業主收入下滑,銀行亦難免面臨壞帳風險。至於大陸,則仍有地方政府債務、地產商債務、青年失業率高企等問題。
經濟狀況欠佳,股市不斷上升,最終這種背馳會導致甚麼結果?可以想想看。
這些問題也不似是注資5000億元可以解決的。你要想想,單一家地產商的債務就已達20000億元。港股一天成交也有5000億元了。而美國單是一家公司的市值就已達30000億元,而且單位是美元。相比之下,即使注資三次5000億元,也不是很大的數目。我也不用太敏感。
另一個問題在於缺乏投資標的。前述地產、銀行各有問題。國內股王貴州茅台並沒有很多人想喝,首富的農夫山泉原來並不是山泉,汽車業內捲嚴重並需補貼,阿里巴巴的靈魂人物近年像失去了靈魂,騰訊的遊戲不為政府所喜悅。我較難找到像Microsoft、台積電那樣長賺長有、不斷增長、全球皆有需求的對象。
這問題也反映在券商身上。券商是近日升幅最高的(幸而我也持有一檔「耀才證券」,長期持有),然而券商只是中介。如果沒有合適的投資對象,人們對這個中介也就缺乏需求。
可是,眾望所歸,黃金週假期結束後,中港股市還是定必上升啊。如果沒有入市,那就坐失賺錢良機。因此人們內心有這種焦慮。
如是者就要採用聖嚴法師的格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有煩惱就處理吧,嫌自己沒有港股就買一點吧,這樣你就不再焦慮了。Warren Buffett和Bill Gates就不用這樣做,因為他不像你有這種焦慮,也不知道是誰比較另類。
其實到最後是比例問題,買得少你又怕沒有賺,買得多你又怕風險大。你內心應該設定一個比例,例如你覺得適合投資7%身家在現時的港股,那就放7%,其餘不理。
你說怎可能是7%這麼少。好的好的,那是隨你喜歡的。但自從我2020年開始參考挪威主權基金那9000多檔股票的環球投資組合,我明白到沒有必要對港股投資過多。而台積電自2019年的250元起已升到約4倍,那可能相當於港股要升到12萬點。有時候我們不用太死心眼的,也不用太羨慕別人的獲利,理財並非只有投資港股一途吧。
個人取態則是,看著手持的港股蟹貨,我常感一籌莫展。因無法沽出(以較合理價錢),也就一直未能按照經濟環境把港股調整到合適的比例。現在是難得有買盤。我陸續減持一點,但也只會陸續,因不排除它繼續往上;由於尚未認定港股應設為0%,也不會全數減持。減持了有點資金,就投往投資等級企業債(目前已有Citigroup、WP Carey、NNN Reit、Regency Centers、Cigna、Dell、Crown Castle、Micron等共8檔),穩收5-5.5%的債息。雖然那不會帶來可觀回報(債價近日甚至不能維持),但促進了整體組合的穩健,也不能不視為另一種得着。
謝冠東
很同意是不合理,不過這世界和這市場充斥不合理的事,而且往往會持續一段長時間才變回合理。說不定,合理的狀態反而不會維持得很久,又會變得不合理。所以,然後市場會怎樣,不知道呢。
也是的,參與者並非人人合理,巿場自然也不會合理。尤其大陸的巿場,散戶參與比例較高,不合理的現象就更易發生。 不過到AI操盤的日子,是變得合理了,還是精明得懂得把握巿場的不合理而追風逐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