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subscribers
香港政府近日誤信商人偽造的水質檢測報告,從大陸採購品質未明的桶裝水給公務員飲用。撇開其他招標爭議,我倒有一個疑惑,就是大陸廠商為何成功得標?
大陸桶裝水須以貨車長途運港,運輸成本理應高於本地供應商。本地桶裝水雖同樣取自東江水,卻可透過水管大批傳輸,省卻司機、燃油與汽車維護支出。大陸廠商能夠低價競標,實在令人疑惑:它真能長期維持供應嗎?
另外,從大陸用貨車運載桶裝水來港,不僅增加成本,更會造成額外碳排。政府在考慮標書時,是否也要不忘自身的減碳承諾?一旦採購大陸桶裝水,碳排增加,政策恐怕自相矛盾,難免讓人質疑對減碳的誠意。
水質安全當然也不容忽視。本地供應商雖然過濾品質可能參差,但水源來自香港自來水,至少經過水務署處理,令人較為安心。境外廠商則水源未明,若供水對象是廣大公務員,政府更應派員實地考察並且試飲,以防食安風波。
早前香港學校的內地交流團爆發集體腸胃炎事件,我也認為事前應派員到內地餐館視察和試吃,這應比歸咎「回南天」來得令人安心。無論如何,為他人安排食物和食水,不論對象是公務員還是師生,都不能掉以輕心。
當然大家關注為何政府沒向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求證報告真偽,那應不是難事──公務員團隊龐大,應該不缺一個查問人吧;而且他們應該也想主動關心,畢竟關乎切身健康。但除了這個顯而易見的漏洞,我想環保和實地試飲,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
Share Dialog
謝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