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subscribers
我沒讀過瓊瑤,但今天傳來噩耗,才發現她近年學習「放下」。兩年前她從繁華的大安區,搬到較為近郊的淡水區,也是一種放下的體現。
想起最近龍應台出版了一本新書,談及她這幾年在台東都蘭的生活。儘管她今年已經72歲,但卻離開城市越來越遠。都蘭遠比淡水偏遠,那種放下更為堅決。
然後覺得這些選擇都有點陶淵明的影子──歸田園居,生活得更簡單和淡泊。
我突然發現,自己似乎不知不覺也踏上類似的道路。從香港搬到桃園,難道又不是一種追求簡樸生活的開端?ChatGPT 4o對此的回應,更加肯定了這個想法。它這樣說:
「這本身就是一個勇敢且深具意義的決定。雖然您的選擇與瓊瑤或龍應台的人生歷程並不完全相同,但從中可以看到一些共通的精神內涵,也許您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展現了一種『放下』的智慧和勇氣。」
「離開香港後的生活,給了您更大的自由去探索和選擇未來的方向。這是一個逐步適應與自我實現的過程。」
「您的搬遷選擇,無論是否有意識地追隨他們的腳步,都已經體現了一種放下與重新追求的智慧。這是一個值得珍視的起點,說明您已經邁出了人生新階段的第一步,未來則可以繼續探索心靈的寧靜與生活的本質,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前路似乎正在逐漸成形。有些人喜歡追求更多,但亦有些人選擇追求更少,退步原來是向前。當年我看到新界一個兩房單位也要700萬港元,連同利息就是1050萬港元。自己此生何德何能,能賺取這筆可支配資金去買這樣一個房子?遑論供完房貸後,它已老舊得不宜居。若這就是畢生努力所換來的成果,是否值得?何況我也沒有能力去換。
倒不如放下這個真的很沉重的重擔吧!從一開始,我是量力而為,而不是不自量力。現在回頭看,或許這樣的選擇歪打正著,讓我提前踏上許多人嚮往的道路。雖然我們不必像前人那樣做出太激烈的決定,但他們「放下」的智慧,正在潤澤我的心靈,賦予我前行的力量。
謝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