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subscribers
鏟子超人在花蓮面對各種沙塵、毒素、刺物,犧牲了自己的健康,成全了光復鄉的家園,精神崇高而可敬。有人謠傳他們收受了好處,但試把這些好處送給造謠者,他們又願意動身去鏟泥嗎?謠言自然不攻自破。這種挑撥分化的手段,似曾相識。
然而,隨著房間的淤泥逐漸挖清,鏟子超人接近功成身退。但卻不代表光復居民能夠安居樂業。馬桶及渠道可能已淤塞,各種家電亦已損毀,對現代人而言,很難接受一個沒有馬桶和家電的住處。
重新鋪設管道、安裝所有家電,卻又所費不貲。這固然難以避免,畢竟舊物已毀,勢必需要換新。但一個五雷轟頂的問題,卻是如果堰塞湖又再滿溢,卻是如何是好?
這幾乎是大概率事件。花蓮不會不下豪雨──實際上,今年就連經常放晴的台中和高雄,也下起大豪雨。何況堰塞湖位處山間的上游,而山區雨量成倍,是氣象局雨量圖紫紅色區域的常客。事實上大量雜物正可能被雨水沖刷下來,才堆積成堰塞體。
治標之道當然是處理堰塞湖。但當地沒有車路可達,連一般登山客也無法抵達,處理困難。又如果空投炸彈,把堰塞體炸爛,馬上又會造成洪水,再次吞沒光復鄉,不肯定人們是否願意承受二度創傷。這也先得假設炸藥可行,不會引發附近山崩,造成更多自然損害和未知的災難。
重新入住光復鄉,既要承擔龐大費用,又要長期提心吊膽。當洪水再次來臨,超人再次出動,管線和家電再次替換,即使可行,即使有協助和補助,居民也會身心俱疲,並只能祈禱沒有第三次洪災。
事實上任何自然地貌的劇變,均可能宣告一個地方不再宜居,而「人定勝天」並非鐵律。同樣位於花蓮的太魯閣,在去年四月大地震之後,至今九成景點仍然封閉,甚至可能已經永久消失。基於工程艱巨且危及工人安全,復修進度極其緩慢。而時間不等人,我們沒有必要等候它復活才再旅遊──換一個景點就是了。
我不肯定為何屏東禮納里的方案鮮被提及。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屏東數條鄉村,最終居民被遷離山區,而新的聚落叫「禮納里」──它源於排灣族語,意為「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如果堰塞湖風險難解,在重置管道和家電之前,是否可以思考較為一勞永逸的方案?遷村是一途。另一途徑是在光復鄉改建高樓大廈,住在高層便可躲過洪災,而一、二樓為求安全只放公設(如會所、社區中心),但要預期每次洪災過後必須重新安裝,而且也要重新審視結構安全。我們要承認,這些方案皆不能一蹴而就,社會要討論,村民要表達意見。
我想起賴清德在七月起發表《團結十講》,剛好那時大罷免如火如荼,演講有點格格不入,而且好像乏人關注。其實我寄望的是他發表另一場重要演講,談談光復復鄉之路,好解我等平凡人的內心疑惑,帶來希望和安心。可是這場演講我盼不到。人們不齒特朗普借Charlie Kirk之死大發偉論,撈取政治資本,但沉默原來更令人難以接受。與此同時,立法院也未急民眾所急,同樣不是在熱切討論光復復鄉這項當務之急。而當「花蓮王」在立法院威風八面,那除了提出動用炸藥製造第二洪峰,人們也期望他能對花蓮復原擘劃長遠願景,那才不負王者稱號。在這次災害,他們確實辜負了民眾的期待。
Share Dialog
謝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