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lta 中性策略(Delta-Neutral Strategy)已成为当前稳定币底层资产管理中的主流策略之一,其核心逻辑是通过衍生品对冲消除加密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从而以非美元资产实现美元稳定价值的锚定。这一策略被多个新兴稳定币协议广泛采用,代表项目包括 Ethena 的 USDe、Resolv 的 USR、Stream Finance 的xUSD 和 Stable Labs 的 USDX (两者现在均已脱锚)以及 Falcon Finance 的 USDf 等。
具体而言,Delta 中性策略通常包括以下操作:
• 持有现货资产(如 BTC、ETH 或流动性质押代币)
• 在永续合约市场建立等值空头头寸,以对冲价格波动
• 通过资金费率收益与质押收益为协议创造收入,增强稳定币的可持续性与资本效率
然而,Delta 中性策略起源于加密货币圈子,而是一种自上世纪70年代起已被华尔街广泛应用的套利策略。
💡
因此,本文想回答一个问题:
Delta 中性策略到底可不可信?
「精通稳定币」在第五期访谈中请来了 ZEROBASE 首席市场官 Gink,作为近日首发币安、并管理过超过4亿美元规模的 Delta 中性策略基金的核心成员,为我们提供真实线索与洞察。本文在此基础上用通俗语言做进一步梳理与解释。
ZEROBASE 的 zkUSDT 资产凭证也采用类似机制,通过 ETH/BTC 等币种的“多空对冲”,维持资产组合美元价值稳定,并提供年化约 10% 的收益。

▼
第一问:Delta 中性策略怎么赚钱?
Delta 中性的直觉很朴素:同时持有等价值的「多」和「空」,把价格涨跌的影响对冲掉,不靠行情吃饭,去赚「利差」。这些「利差」主要来自两个地方。
第一是资金费率(Funding Rate):在永续合约市场,多空双方会定期互相付利息,费率为正时多头付空头、为负时空头付多头。策略会选择站在「收利息」的一侧,把这部分当作稳定收入。
第二是不同交易所、不同产品之间的「价差与费差」,由于流动性分散、社区偏好、资金沉淀差异等原因,相同标的在不同场所的定价并不完全一致,策略通过跨所布局,把差额收入囊中,同时维持多空对冲,尽量不暴露方向性风险。
▼
第二问:有什么风险敞口?
1. 交易所 ADL(自动减仓)
在极端单边行情里,如果交易场内没有足够的对手方承接你的仓位(价格一直跌,没有人开多),交易所可能会为了系统安全(风控)强制给你减仓。一旦一侧被减,短时间内你的「多空对冲」会被打破,账面就会出现损益波动(现货价格在跌,空单已经平仓)。
Gink 表示,市场恐慌、流动性枯竭、小币种深度差、以及高杠杆账户更容易被列入 ADL 队列,他强调「单边杠杆≤1.5x、只做主流币」就是为降低被 ADL 命中的概率。不过他也透露,在「1011币圈大清算」当天,很多交易所触发了 ADL 机制,但事后大都给出了相应的赔偿或补偿。
2. 资金费率反转
资金费率并非总流向空头。牛市里多头拥挤,费率常为正,站在「收息」一侧等于在赚取稳定现金流;一旦情绪反转,空头占优,费率转负,收益会瞬间变成成本,策略进入「倒贴」的周期。
3. 对手方或交易所出事
对手方或交易所一旦出问题——被黑、停机、风控拉闸、提现受限,甚至临时拒付,中性平衡可能瞬间失效。哪怕现货还在,合约被动「断线」,波动会直接打在净值上。
4. 技术层面的快照频率限制
很多场景只能做到分钟级快照与风控触发,在这几十秒到几分钟的空窗里,价格可能已经走完一轮剧烈波动,而程序尚未完成调仓,短时 Delta 会偏离到「半裸」的区间。选择主流币种、把杠杆压低、把预警做前置,才能把这段不可避免的暴露窗口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
第三问:如何评价一个Delta 中性策略产品?
Gink 认为可靠的 Delta 中性策略应该是这样的:
交易与仓位:只做主流币(市值前500),长期保持多空等值(Delta≈0)。
杠杆纪律:单边≤1.5x(总≤3x),目的是显著降低 ADL 命中率与极端时的穿透风险。
收益结构:以资金费率为主,辅以跨所资金费率/价差套利。
实时可验证:分钟级快照与零知识证明,约束不满足即时预警。
流动性设计:赎回等待期尽量缩短,提供「闪电赎回」并按周平仓保障赎回。
交易所/对手方风险:优先主流场所,遇 ADL 先承受账面波动、事后按规则申请补偿;利用如 VIP 借币的 T+1 延迟清算缓冲极端日。
透明与容量平衡:不做「全量公开」,改用「约束式证明」保护策略容量。
代币形态与系统性:避免可自由转移和 AMM 流通的「稳定币化」,采用按「总资产净值」申赎的「存款凭证」以降低传染链条。
收益预期:常见区间约 6%–10%,ZEROBASE 自身目标 ~8%;显著高于 10% 通常意味着更高杠杆/更高波动。
▼
第四问:ZEROBASE 在「1011大清算」中表现如何?
ZEROBASE 可验证地执行着一个稳健的 Delta 中性策略投资组合,是否能抵挡住 10 月 11 日的单边极端行情?Gink 给出以下答案:
1. 小赚
“我们那一天大部分策略是打平,然后表现得比较好的策略是小赚。”
2. 未受币安 USDE 脱锚波及
“我们并不直接持有任何 USDE 的现货,并且我们实际上我们的 USDE 是通过 VIP 借币来借出来的,有一个 T+1 的清算延迟,所以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损失的。”
3. 安全完成大额赎回
“那一天其实有非常大额的这个闪电赎回,用户需要这个捡带血的筹码去补保证金、抄底或者其他用处,我们在两三天内完成了超过一亿的赎回,一定程度上也给了我们的用户足够大的信心,本金安全是最重要的。”
4. 历史最大回撤0.15%
“我们历史上也出现过一次回撤,在在 15 分钟之内回撤了0.15%,就是因为被交易所自动减仓了(ADL),但整个事情只出现了非常短的时间,因为首先我们其他的策略是盈利的,第二是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所对于自动减仓之后的赔偿。”
▼
第五问:为什么不把 zkUSDT 做成稳定币?
同样是 Delta 中性策略收益产品,zkUSDT 是个有代表性的「反例」:它并不把基金份额做成像 USDE、USR、USDf 一样可自由转移、可进 AMM 的「稳定币」,而是按净值(NAV)申赎、不可转移的存款凭证。好处在于限制了被当作「底层乐高」无限嵌套的路径,避免出现「上层抵押、循环贷、再包装」的链式传染。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Delta 中性策略代表性产品 USDE 则因为其「稳定币」属性,在币安交易所内被用作保证金资产,以及由于一个「持币即赚年化12%收益」的限时活动,被大规模嵌套进循环贷。
「1011」当天发生币价大幅暴跌时,USDE 作为保证金资产、循环贷抵押物被触发自动清算变卖,币安内 USDE 价格出现了短暂的「死亡螺旋式」下跌。虽然 USDE 价格随后被修复,但此次事故也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USDE 出现了大规模的赎回,发行量缩水 ⅓ 至 90亿美元左右。
▼
致投资者
在认可 ZEROBASE的设计初衷 ——「拒绝成为稳定币」的同时,「精通稳定币」也想提醒大家:当一个「生息稳定币」可以自由流转、还能被叠加在各种 DeFi 模块时,系统性风险也在同步被「搭桥」。脱锚风险并不总是来自于策略本身,它可能来自于交易所、抵押借贷协议等外部场所对流动性的管制,和外部场所本身的风险敞口。
判断「真收益/真风险」的三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
第一,策略到底证明了什么?
是否覆盖了币种范围、杠杆上限、对冲到位这些核心约束,证明的频率是否足够高(分钟级)?
第二,拿钱是否顺畅?
赎回等待、闪电赎回、历史大额赎回的履约记录是否有据可查?
第三,极端日怎么过?
历史最大回撤是多少,出现问题时如何与交易所沟通、是否拿到补偿、恢复速度如何?
这些问题的答案,与「8% 年化靠不靠谱」相比,更能决定你拿得稳不稳、睡得安不安心。Delta 中性不是「魔法」,它是一套把波动尽量让渡出去、把利差尽量收回来、同时承认「短时暴露窗口不可避免」的方法论。
在 DeFi 中,无论你最终选择什么产品,请优先去看「他的底层资产是什么」、「他的收益来自于哪里」、「他的避险风控机制是什么」,而不是「他的TVL和APY有多高」。如果这三件事在你心里有了答案,所谓「生息稳定币靠不靠谱」,也就不难判断了。
关注我们:X(@MstrStablecoin)


Share Dialog
MstrStablecoin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