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subscribers

如果我们忽略所有因果性与相关性,那么在此前提下,探讨时间存在的必要性便失去意义。因为时间本质上是人类对事件发生顺序的一种人为规训与设计。若彻底摒弃因果与相关性的框架,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将转向另一种范式。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构建一套稳定且行之有效的哲学观与物理学?物理学的基石应从何处搭建?此时,我们需要归纳所有已学的知识,从中找出一个不会因时间和因果而影响的“隐变量”。这个变量是与时间和因果无关的,或者,它是产生时间和因果这两个“隐变量”的前提。
因此,我们需要构建的这套哲学与物理学体系,不能归结为简单的量变引起质变。相反,或者说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我们应当从“质”的本身去探讨问题,而非从“量”的层面进行探讨。因为一旦涉及“量”,就必然引入因果与时间。
如果我们不探讨量的成分,而是直接探讨质本身,那么这种做法在逻辑学上是成立的吗?
当我们探讨“量”时,便会发现“量”所引出的时空与因果。因为时空与因果的本质,正是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之间产生相互影响,我们对其进行了归纳,从而得出一系列因果变化规律。
而若要重新超越这一切哲学范式,我们可以通过追寻“质”的本质来探究这些问题。那么,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下,探讨一个真实可靠的哲学与物理学体系是否可能?如果超越了时间,不再将时间作为物理学的基本依据,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个世界?该如何理解这些物理规律?这究竟是可能的吗?
在我们古代先贤的思维宝库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追寻“质”的探索。然而,由于缺乏精确的描述与逻辑语言学的支撑,这些思想常被归为“玄学”。那么,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持续追寻“质”的本质,逐步解决这一科学上遗留的难题?
以目前的科学体系而言,构建一套不以时间作为参考系的物理学理论是可能的。因为在量子力学或弦论等理论框架中,许多基本公式本身并不显含时间变量——时间往往是在系统演化至宏观层面或复杂情境下,才被从中推导出的衍生概念。基于此,我认为建立一套以“质”为核心的标准科学研究范式,是具有价值且必要的。这样的体系将深刻影响人类的科学观、哲学观乃至世界观。
那么,如何构建这样一套体系,或如何从一个极小的切入点进行突破?我们应把何种人类认知行为作为落脚点,以切实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该如何通过一个思想实验,去揭示这复杂现象背后那个简洁的真理?
如果我们现有的科学体系不足以支撑超越时间与因果的实验,那么我们应以何种科学标准来重新设计当下的科学范式?目前的科学标准以归纳与证伪为底层基础,通过反向实验进行构建。然而,在这样的框架下,若存在某些不可观测、不可实验的对象——它们或许超越时空,或超越当前观测仪器的精度极限——我们应如何应对?这究竟是因为现有科学仪器的观测能力不足,还是意味着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拓展“可观测”与“可验证”的定义边界?
问题核心在于:这是因为我们现有科学仪器的观测能力有限,还是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视科学实验的判定标准?
当前的仪器,无论精度多高,其设计逻辑都内嵌了时间与因果的预设(例如,测量需要过程,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以建立因果链)。如果存在真正“超越时间与因果”的现象,它们很可能根本无法被这类仪器捕获,就像收音机无法接收Wi-Fi信号一样,这不是信号强弱问题,而是根本范式的不兼容。
如果现象超越了时间和因果,那么我们赖以建立科学知识的整个“归纳-证伪”方法论的基础就会被动摇。这套方法的核心是“可重复、可验证”,而这本身就强烈依赖于时间(重复实验)和因果(验证假设)。因此,问题的本质是:我们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建立一套适用于“非时序-非因果”领域的全新科学判定标准?
换言之,如果超越了时间与因果,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将完全不同。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