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subscribers
AMD與OpenAI達成合作協議,股價一夜間飆升23.7%。
據Bloomberg所報導,這將為AMD帶來數以百億美元的新收入。對比其去年度258億美元的收益,以及其升值後的2670億美元市值,自然數目不小,雖然入帳期未定。
更重要的是,這打破了AI既有的敘事。在AI晶片方面,AMD長期以來被視為遠遠落後於龍頭Nvidia。兩週前,OpenAI才與Nvidia達成重大合作協議,再度鞏固這種看法──看,AMD又錯失機會了。
然而短短兩週後,整個敘事逆轉。巿場驚覺Nvidia的領先優勢並無擴大,甚至可能收窄了。AMD股價大漲便不足為奇。而當龍頭AI(即ChatGPT的提供者OpenAI)也採用AMD,誰還能說AMD的AI晶片不濟事?加上AMD的CEO蘇姿丰向來穩健低調,不尚浮誇,也強化了這宗協議的可信度。
不過,這樣的敘事也是雙面刃。畢竟AI公司大多已習慣Nvidia的晶片與軟體生態,改用AMD勢必需要重新適應。也許只有像OpenAI這種巨頭,才有足夠資源同時支援兩大平台。這也可能是OpenAI的必由之路──它的需求太大,必須分散供應商,才能降低風險。
綜觀OpenAI與Nvidia和AMD的這兩宗協議,以及此前與Oracle的合作,都宣示了OpenAI逐步踏上更自主的道路。它不再只是倚重其投資者微軟的Azure雲端服務,更多地直接採購AI伺服器。甚至基於與Nvidia的協議,如今不只微軟是股東,Nvidia也是OpenAI的股東了。各方的競合關係更為繁複,但簡化來看,各家公司都在盡力提供更多更強的AI,為此須盡用世間各種資源,與此同時,更多供應商能夠受益。
如果你不肯定誰會勝出,那總有一家穩贏──台積電。畢竟無論晶片由誰設計,最終都得委託台積電製造。
不過目前AI仍有一個主流的淡風敘事:它還沒有明確的變現路徑。沒有利錢,又怎有資金再購買晶片?這有點像Google Map和Gmail,雖然很重要、很有用,但卻未能帶來可觀收入。
然而無可否認,AI潛力巨大,能代替許多人力──那是我有生以來見過最強大的發明。如果要加上一個價錢牌,那將是前所未見的天價。雖然它有可能如昔日的多個科技熱潮般最終爆破,但完全作壁上觀,也非投資之道。我認為或多或少都要參與,只是注碼因人而異。如果你仍偏好傳產、債券、定存等防禦性資產,你仍可把它們維持為主要佔比,只撥小部分投放AI,不缺席於這場史詩式的科技變革。
Share Dialog
謝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