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subscribers
我們實在不能苛責大家樂。香港食肆已越來越少,假如大家樂因負評而倒閉,市面空舖只會更多,市民的飲食選擇亦只會更為稀缺,實非香港人之福。
話雖如此,對於近日大家樂的牛油疑雲,我認為它實在表現欠佳,遑論達到它的口號「為您做足100分」。
事緣近日大家樂把隨麵包附上的牛油(奶油/黃油),由家喻戶曉的Anchor牌換成寂寂無聞的V Treasure牌。「牛油」字樣也不見了,改為「塗抹醬」。人們感到陌生,於是嘗試上網搜尋它的資料,卻連Google也付諸闕如,因而加深了對其成分和產地的疑惑。
儘管輿論沸沸揚揚,大家樂並沒有即時透過網上或FB專頁作出回應,速度實在緩慢,惹人懷疑連大家樂也無法第一時間掌握牛油的成分──而事實上,至今它也沒有發佈一個正式的澄清帖子。它的回應方式,是透過在超過一天後的報章透露,那是一款「牛油醬」,主要成分是優質植物油和牛油,產地為荷蘭。唯對坊間擔心的反式脂肪,卻沒有任何說明。
這種回應又造成更多疑雲。何謂「優質」?我們難以相信牛油含有橄欖油,因風味與牛油並不配合。至於哪種植物油可稱為「優質」,更是缺乏標準。對這些僅用修飾語,實際上語焉不詳的空泛字眼,我是絕不贊同的。那是葵花籽油、芥花籽油、大豆油、椰子油還是棕櫚油,就請寫個清楚明白,留給消費者衡量它是否優質。
這令人想起在語言學或社會學的學術研究中,關於prescriptive(規範性)和descriptive(描述性)的爭論。大家樂選擇「優質植物油」這樣的規範性表述,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定義方式,流於主觀之餘,對消費者亦不透明。相反,採用描述性的標示策略更為合適,讓消費者根據實際成分做出判斷,才是尊重消費者。
此外,產品寫著含有270mg的omega-3,含量幾乎接近保健品,卻沒說明來源──莫非裡面有魚油?這omega-3含量亦可能誘使食客吃下整包牛油,而非分量減半。攝取過多油脂,對健康可能適得其反。
當成分不清晰,對過敏者患者也極不友善。當然廚房裡的各種成分,我們也無從問津,但我們是盡力而為。我做一個盡責的消費者,儘可能在進食前了解食物的成分。但大家樂卻沒有做盡責的供應者,連累了我們消費時無法盡責。
或有人會辯解,牛油包裝小,不能載列所有資訊。但大家樂完全可以做一個網頁或在FB專頁介紹這款V Treasure牛油,說明成分,最好還附上omega-3以至反式脂肪含量檢測的證明。
最後,大家樂身為上市公司,每年均須發表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然而,如果omega-3新牛油被列入ESG成就,那與ESG講求的透明、責任原則根本背道而馳。事實上,這款牛油的成分標示透明度極低,健康價值也無法評估。若ESG報告以此為榜樣,恐怕將比這塊牛油更為令人難以下嚥。
謝冠東
超過十年沒幫襯大家樂後,上月剛因為需要在特定位置等人(有點類似私家偵探監視疑犯),在大家樂坐下要了杯熱茶,被竟然是五元的價錢嚇了一跳。 牛油我完全不知道什麼事,不過就算我不去大家樂也很少去任何連鎖,也同意文章開售所講,不希望佢結業,不然很多人丟飯碗。希望管理層做好啲,增加返透明度,有錯就認,咪顧左右而言他。
是的,現在的問題就是連誠意也欠奉,那也像萬寧的箍頸事件。 雖然就像寫作,誠意只是形式(form),也算不上實則內容(content),但連要做個形式對這些大型企業似乎也有困難。 相比之下,我訂閱一些海外網站,遇有問題透過電郵找客服,即使遙距兼較虛擬,得到的回應也較這些企業有溫度、有誠意,何況問題還解決了。 有時我會想,如果台灣企業出了這樣的事,大概不會這樣敷衍了事。